“自去年以来,尽管存款利率逐渐下调,但客户对存款的热情不减,不少储户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其所在银行存款仍然保持增长。
储户对存款的偏爱,也在相关统计数据中得以印证。4月11日,央行发布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资料图)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一季度存款保持大幅同比多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前处于经济回升过程的早期阶段,消费需求修复偏缓,储蓄倾向仍然偏高。二是当前市场对银行理财收益预期仍然较低,理财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有限。伴随后期经济回升动能增强,特别是居民消费信心改善以及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储蓄高增势头有望逐步缓解。
居民储蓄热情不减
以北京地区的情况来看,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整体来看,国有大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般能达到3%,股份制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65%至3.25%之间,城商行同类产品利率在3.1%至3.5%之间。
从银行网点销售情况来看,客户对于普通存款热度不减。多数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经历了2022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后,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相对更倾向于投资保本保息的储蓄存款产品。
多位储户向记者表示,出于求稳的心态,在对比基金等多种理财产品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利率略低、但有保障的三年期定期存款产品。
从数据来看,储户对于存款的偏爱程度确有增加。多家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指出了存款增速加快的趋势。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存款增速普遍保持在双位数。其中,多家银行个人存款的增速和占比均有所提升。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对记者表示,2022年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理财市场震荡导致居民投资收益不佳,以致部分资金从理财转向存款;二是2022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同比下降,房地产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导致居民原本用于购房的资金停留在银行账户;三是部分线下消费场景遭受疫情冲击,使得部分资金难以流入消费市场;四是居民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主动增加预防性储蓄需求。
资产端、负债端发力稳息差
存款增长高企的背后,银行的盈利情况亦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由于存款迅速增长,银行付息率大幅提高,叠加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承压,整体呈现持续收窄态势。另一方面,主要依靠代销基金、理财为增长点的非息收入也有所下降。
基于此,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压降高息存款,是去年各家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招商银行在去年的年报中表示,将通过持续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的量价管控,以应对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民生银行也在年报中称,将持续强化负债经营,控制高成本、长期限存款规模,持续调整存款结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为了有效稳定净息差,需要银行业强化定价能力,通过差异化定价降低负债端成本,同时提高资产端收益。就目前的情况看,金融发力支持稳增长,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等意味着银行通过资产端提高贷款定价稳息差的空间较为有限。负债端居民存款新增额较大,并且定期存款较多,增加了银行的付息成本,需要银行业在负债端多做工作稳定净息差,比如可以通过支付结算沉淀资金在稳定负债的同时降低负债成本。
“今年银行净息差仍存在进一步收窄压力,需从资产端、负债端协同发力,把净息差保持在合理区间,以增强服务实体和防风险能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一是资产端优结构。适时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零售、中小微等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占比,压降收入较低的资产,强化客户分层分类和精准定价管理;二是负债端控成本。通过建平台、建生态,数字化转型和抓好资金全链条承接等打法来提高对公和对私客户结算资金、低成本资金占比;积极拓展代发、支付结算、代理、托管等能够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业务;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优化定期存款成本结构,促进存款量价协调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