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产业科技
两次递表,大麦植发急于IPO上岸。
冲刺“植发第二股”背后,大麦植发的业务焦虑尽显。一方面,与此前业绩增长态势相比,大麦植发当前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下跌,客单价和毛利率也呈现走低趋势。
(资料图片)
另一方面,大麦植发所仰仗的微针技术存在过度包装的嫌疑,基于传统植发技术衍生出的微针工具创新,被大麦植发宣称为最先进的植发技术。当市场充分竞争,信息不对称逐渐消弭,大麦的营销驱动策略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局。
事实上,就大麦置身的植发赛道而言,目前植发领域缺乏行业标准,植发机构营销重于研发,惯于制造独一无二的技术噱头。当消费者面对包括3D植发、微针植发等技术名目时,往往难以作出取舍。
例如大麦植发宣传的“微针专利”、“24小时可洗头”、“微针=种植笔”等,实际上微针属于一种种植器械,并非技术标准本身,不少植发机构也采用了该类种植器械。
另外,大麦植发宣称“95%以上毛囊成活率”,其实毛囊存活率是一个难以计算的概念。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吴良才表示,临床上很难鉴定毛囊成活率,毛发移植多数不是在寸毛不生的头皮上进行的,无法直观计算毛囊成活数量。
如今,摆在大麦植发面前的不只有业务转型和扩张压力,还涉及营销和技术包装上的瑕疵。告别砸钱营销依存症,把消费者保护放在首位,才是大麦植发应该锚定的方向。
业绩向下
根据大麦植发披露的最新业绩数据,大麦植发的业绩变动趋势不太乐观,尽管保持盈利,但各项财务指标走弱。
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2022年1-7月,大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约为4.69亿元和1171.4万元,上年同期为5.83亿元和2770.7万元,同比减少19.53%、57.72%。这期间或许受到疫情反复影响,但疫情初期业绩数据也证明,下滑不能全部归为外部原因。
2019-2021年,大麦植发的营收分别为7.47亿元、7.64亿元和10.21亿元,保持持续增长;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501万元、6956万元和6612万元,2020年扭亏为盈,2021年和2021年相比变化不大。
毛利率持续下跌,净利率趋低。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及截至2022年1-7月,大麦植发的毛利率分别为79.8%、75.9%、70.9%、62.9%。大麦植发虽因主营植发业务拥有较高毛利,但随着其他非手术业务占比提升,抵消了高毛利水平。同时,大麦的净利率分别为-2.0%、9.1%、6.5%、2.5%,处于较低水平。
大麦植发的收入来源分为手术植发、非手术养固、商品和服务。其中,植发手术是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2022年1-7月这部分营收占比为76.6%。养固服务收入占比逐渐从个位数提升至两位数,2019年尚为4.3%,2021年和2022年1-7月,这一比例分别为21%、23.4%。
主营业务客单价连续下跌。报告期各期平均每名患者需要为手术服务支付的费用,即植发手术费用客单价分别约为3万元、2.58万元、2.47万元和2.31万元。同期非手术服务需要的人均花费约为1150元、1490元、3380元和2760元。
大麦植发在技术和专业度上的短板,逐渐通过业绩暴露出来。植发作为医疗手术项目,消费者归根到底看的是植发效果和手术安全性。如今大麦业绩承压,或归于多年来对专业度的轻视。
专业度存疑
大麦植发把营销置于研发前,对于技术不管是资金投入还是专业医生,重视程度难以让人信服。
营销投入过高。2019至2022年1-7月,大麦植发投入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01亿元、3.99亿元、5.21亿元和2.1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67.02%、52.2%、50.98%和45.09%。相比之下,研发投入不及营销零头。同期大麦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50万元、460万元、480万元和290万元,研发费用率不足1%。
重营销轻研发是植发行业的共性问题,2021年,雍禾医疗营收为15.65亿元,营销费用高达10.7亿元,其中推广费高达6.84亿元。对于这种重复购买率较低的手术服务,打广告招来顾客,赚到钱即可,这大概率是植发机构重视营销的原因。
员工数量上,销售高于医生。招股书显示,大麦植发目前共有2094名员工,较上次招股书披露时的2272人减少178人。在人员构成中,销售及营销人员占比最高,达到893人,占总人数的42.6%。
注册医生数量少。大麦植发只有176名注册医师,还有619名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注册医师包括33名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73名主治医师、64名执业医师及6名执业助理医师。
大麦植发的过度营销还体现在微针技术上。微针作为一种种植器械,被宣传成“最先进技术”,实质上微针仍是FUE的衍生包装。
大麦植发在招股书中提到,目前中国的植发市场主要使用FUE植发技术,包括毛囊单位抽取、使用1.0至1.5毫米的宝石刀在头皮上开切口,及使用镊子将切口撑开以植入种植物三个步骤。2006年,微针植发技术由集团创始人首次引入中国,使用0.6至1.0毫米的种植笔植发。
在大麦看来,微针植发可保护毛囊,缩小创口并加快术后恢复过程。与其他技术相比,微针技术是一种精细的微创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创口及减轻患者的疼痛。
大麦客服曾向产业科技解释,微针原理是把毛囊装置在微针器械中,通过器械刺破皮肤,用器械的管壁保护毛囊输送到皮下。“微针技术是大麦的专利,并非FUE技术,其他家不是真正的微针植发技术。”
另一家头部植发平台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植发技术包括宝石刀、微针、种植笔等,都属于FUE技术,微针本身不是技术,只是种植器械。
因此,大麦微针技术有过度包装噱头的嫌疑。在央视《生活圈》节目中,中日友好医院的皮肤病与性病科主任医师杨顶权提到:“植发技术本质上讲就是两项——FUT和FUE,夸张的3D、微针等,都是一种噱头。”
抛开手术效果,再多的营销显得苍白。对消费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真假微针”,而是手术效果。消费者不会过多纠结每种技术的本质,更在乎能否获得浓密的头发。
不过据消费者反馈来看,大麦植发专业能力饱受质疑。有消费者称,大麦植发的成活率并没有宣传得那么高,手术后后脑勺疤痕明显,与大麦术前承诺背道而驰,涉及虚假宣传;此外还有乱定价乱收费、手术失败、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大麦植发宣称为周女士免费种植200个单位,结果手术时,大麦为让周女士强制种植发际线(2000个单位),直接剃掉后脑勺一大块头发,严重影响了周女士的后续工作。之后大麦表示赔偿周女士免费种植发际线,周女士表示不接受,因为此前的试种效果不好。
不仅惹怒消费者,大麦植发还遭遇监管部门整治。2021年8月,宁波大麦植发因微针种植案例存在虚假宣传,被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罚款3万元。招股书中也提到,截至2022年7月,大麦有6家机构因违反医疗广告相关适用法律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
商业模式因营销过激而存在瑕疵,导致了不管是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也为其闯关资本市场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