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拟下调科技公司上市门槛,首批挂牌企业最快明年上市。
10月19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拟扩大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同一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读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称,将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港交所于明年修改上市规则,为尚未达到利润和交易要求的先进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资料图)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新上市规则将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进入这个具备深度和流动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记者会上,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回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指出,选择行业时有参考其他市场,同时保留一定灵活性,若出现更新的科技,亦有相应机制考虑。
她还透露,如果一切顺利,首批按新规则申请上市的企业可用2022年的财务资料申请,意味最快明年可见到这些公司挂牌。
市值门槛设定具有吸引力
咨询文件显示,新规则将适用于五个方面的特专科技行业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陈翊庭指出,选择行业时有参考其他市场,同时保留一定灵活性,若出现更新的科技,亦有相应机制考虑。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建议,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旗下特专科技产品已实现有意义的商业化(以其收益达到某最低门槛证明)的公司(简称“已商业化公司”);二是,主要从事研发以将特专科技产品商业或仍未达到最低收益门槛的公司(简称“未商业化公司”)。
上市门槛方面,已商业化公司需要年收入最少达2.5亿港元、市值须达80亿元,未商业化公司虽没有收益要求,但市值要求达150亿元。
被问及上市市值要求是否太高时,陈翊庭表示,早前曾和市场人士进行非正式沟通,普遍认为要求合理,一般的独角兽公司相信都可以符合要求,门槛的设置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她又说,虽然上市要求可能比其他交易所高,但在香港上市,可以透过互联互通机制接触广大的内地投资者,有这项独有优势,相信仍有不少科技公司感兴趣。
“在制定有关建议时,考虑到特专科技公司特点,尤其是科技在有关公司业务上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以及相当于其他上市申请人,这些公司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相信建议中的规定可以在各方面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既能维持市场质量,也能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上市平台,配合新一代领先企业的集资需求。”陈翊庭说。
拟允许
散户参与投资
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制度仅限专业投资者参与不同的是,本次引入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拟允许散户投资者参与,但港交所建议降低公开发售部分起始占比至5%,从而使得超额认购时回拨至散户认购的比例由最多50%降至20%。
陈翊庭表示,散户可以参与投资特专科技公司,也会引入很多保障投资者的设计,包括定价与一般新股有差别、有禁售期限制以及额外披露要求等。
陈翊庭提到,特专科技公司通常未有盈利,或处于初期商业化,进行估值时不容易达成共识,过往以市盈率等作估值的方法亦未适用,因此新规则建议在新股定价或价格发现时,有规模、有经验的投资者将获得一定话语权,因为有关机构投资者有充分资源,可以深入分析特专科技公司的合理估值,确保定价属于合理水平,对认购新股的投资者包括散户有利。
首批特专科技公司最快明年挂牌
本次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的市场咨询将持续两个月,计划在上市规则中增加一个新的《第18C章》。
陈翊庭在记者会上表示,咨询期两个月结束后,会小心、仔细分析市场回应及建议,尽快敲定最终版本,相信是港交所明年落实的非常重要任务。
陈翊庭说,在发出咨询文件之前,已经和市场人士进行紧密沟通,相信不少科技公司会有兴趣,但她没有“水晶球”,难以预测具体数量。她说如果一切顺利,首批按新规则申请上市的企业可用2022年的财务资料申请,意味最快明年可见到这些公司挂牌。
对于改革GEM板(创业板),陈翊庭认为引入特专科技公司可解决GEM板定位的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中小企集资的所有问题。港交所上市科已为改革GEM板成立工作小组,稍后会另行咨询。
欧冠昇表示,连接资本与机遇是港交所的核心战略,为此我们致力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产业公司首选上市地点的地位。新建议将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进入这个具备深度和流动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正如《上市规则》增设生物科技章节后造就了香港的医疗保健融资生态圈,我们预期这次增设特专科技的新规定后,将有助推动区内以至其他地方在这五个前沿行业(例如绿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资金额增长。”欧冠昇说。
值得关注的是,港交所10月19日披露的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IPO市场回暖,2022年前三季共有56只新股在香港上市。这使得港交所排在亚洲今年前9个月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第一。新股市场持续吸引许多公司申请在香港发行新股,截至9月30日共有144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
欧冠昇对此指出,虽然财务数据较去年同期创下的纪录有所下跌,现货市场表现持续疲弱,但他也看到新股市场出现复苏迹象、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畅旺、沪深港通和债券通继续表现强劲。港交所已经为迎接市场回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