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连续33年居世界第一。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胡红浪看来,我国水产养殖种类极大丰富,养殖水产品人均年占有量37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和育种创新的重要动力,为我国水产种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需求侧基础。
丰富的水产品离不开大海的馈赠。与畜禽业不同,我国水产养殖业面临育种难度大、种源质量有待提升等难题。胡红浪认为,国家选出121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进行扶持,按照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分类,是对水产种业的“精准扶持、聚焦难题、各个突破”。
【资料图】
基本实现“中国鱼主要用中国种”
新京报:近年来我国水产种源自给方面有哪些突破?还有哪些“卡脖子”问题?
胡红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启大规模引种。据不完全统计,从国外引进水产养殖种类超过140种。近年来,罗氏沼虾、罗非鱼等种源实现完全自给,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实现大部分自给。水产养殖用种的种源自给率相当高,年提供苗种6万亿尾(粒)以上,基本实现“中国鱼主要用中国种”。从全球看,我国在种质资源保存、常规方法育种、良种规模化繁育等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有领先地位。
不过,南美白对虾种虾、优质鲑鳟发眼卵(三倍体)、鳗鲡苗种等仍需依靠进口,种源面临国外限制风险。尤其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大,一对种虾市场价高达1000元,如果遇到外国企业断供,虾苗生产供应就会被动。
新京报:我国水产种业企业目前发展情况怎样?
胡红浪:根据2021年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水产养殖主体超过90万家,其中水产种业企业1.9万余家,出现广东海兴农、山东好当家、辽宁光合蟹业等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海南宝路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数丰、浙江南太湖等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分别在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国内种苗市场占有率较高,有的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新京报:水产种业阵型企业按照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进行分类,将解决哪些问题?
胡红浪:破难题阵型中的物种有育种难度大、人工繁育技术未突破、规模化育苗技术尚未建立、种源依赖进口等问题。如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存在育种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且没有企业愿意做育种等问题;补短板阵型聚焦有一定基础但培育的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部分种源还依赖进口的物种,如鳜、鲟、大黄鱼等;强优势阵型聚焦有较好基础且品种市场竞争力强、有些还可参与国际竞争的物种,如鲤、鲫、罗非鱼等。
此次筛选出不同阵型的优势企业,通过给予分类指导、精准扶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将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
实现新品种培育“1到N”跨越
新京报:我国水产种业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胡红浪:水产种业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待解决。从育种技术看,大多数企业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选择进程缓慢,随着多代选育,会出现生产性能提高缓慢和近交衰退等现象。从企业角度看,育种具有投资大、收效慢、风险高的特点,目前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建立,对市场上出现的套牌侵权、无证经营、出售假劣苗种等问题缺乏有力监管;中小企业普遍满足于苗种繁育环节盈利,研发能力较弱。育种创新不足,四大家鱼产量占养殖产量四分之一以上,仅鲢有新品种。鲤和鲫新品种数量较多,但苗种价格低,市场销售份额中占比很小。融资渠道狭窄,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新京报:你对水产种业未来有哪些期待?
胡红浪:从技术创新方面加强联合攻关,提升育种技术水平,从实现“0到1”的突破,即实现育种技术的精准、高效,到“1到N”的跨越,即从一个品种的突破到多个品种的培育;加强机制创新,引导育种方向目标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育种成果转化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我国水产种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