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至,插秧忙,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下的田野充满生机。20日一大早,种粮大户曹发金已组织好30余人的队伍下田抛秧,“今天是早稻初插第一天,预计一周后,飞天山镇长冲村1200多亩地可全部种下去。”他说。
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平整的水田上,然而几年前这样的春耕春插画面却很难见。飞天山镇曾是远近闻名的“草皮镇”,几乎村村户户都靠种植草皮、苗木创收。
飞天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文杰说,相比种粮种菜,种植草皮经济效益更高,全镇种草合作社一度达到200多家,形成了种草、铲草、卖草产业“一条龙”,当地人把草皮产业当成了“金饭碗”。
但端“金饭碗”的代价却是破坏“子孙田”。飞天山镇白溪村村支书黄小明带记者实地看了一块草皮田,地面几乎只有板结的石子和沙子,而这块贫瘠的土地原本是肥沃的良田。
“长期种植草皮,耕作层土壤被‘铲’没了。”说起种草带来的变化,黄小明告诉记者,村里两年前请来专业机构测量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
“一名种植大户2021年流转了我们村的农田种植高粱,为改善土壤肥力,用肥量是正常田的两倍,但是高粱亩产量只能达到正常田的一半。”黄小明说。
为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2020年5月以来,苏仙区大力开展遏制耕地“非农化”行动,制定粮食生产方案,明确粮食种植户购买相关早稻品种可享受50%的购种补贴,种植早稻30亩以上的种植户可按每亩200元的标准享受奖补。
党员干部带头铲掉自家草皮。保护耕地相关工作启动后,白溪村党员何志斌首先带头退掉了两亩草皮,黄小明家的4亩草皮也被铲掉了。黄小明说,千百年的良田沃土,不能变成了“石头土”,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退出来的农田有好收成,苏仙区农业农村局对草皮退出后的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技术指导,引导农户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科学施肥用药,加强抛荒耕地治理。
“种过草皮的田,产量要低一些,土质比较差,石子比较多,需要施用生态绿肥慢慢改善,只有科学种田才能有好收成。”曹发金说,耕地不能抛荒,更不能“非农化”,要把地种好,多产粮。
记者了解到,苏仙区原有草皮种植面积3.48万亩,目前整治率已达99.5%,复种粮食面积近2.8万亩,区域内远近闻名的“草皮镇”有望再次成为“米粮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