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多年发展后,市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集中于场景落地和商业价值等更为现实的层面。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AI行业第一股。由此,市场对于AI产业的商业模式、变现效率有了更为直接的评判依据。
3月25日晚间,商汤公布了IPO后首份业绩公告,为市场一窥AI产业发展进展提供了最新坐标。
商汤财报显示,2021年商汤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36.4%;毛利32.8亿元,同比增长34.8%,毛利率达69.7%。2021年度亏损171.8亿元。呈现了新经济公司高亏损换高增长的典型图像。
超百亿的亏损数字可能引发担忧,但需要厘清的是,商汤的巨亏主要是上市带来的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并非真实亏损,这是许多上市企业都会面对的情况。商汤上市前多轮融资和估值提升造成的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占亏损总额78%),以及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均属于非经营性亏损。
随着商汤于2021年底成功上市,公司优先股均转为普通股,这项损益在2022年及之后不会再发生。因此,商汤经调整后亏损净额为14.2亿元,这是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仔细分析财报能够看出,造成商汤亏损的主要原因为不断高企的研发支出。
当前市场情绪整体趋于谨慎,投资者的偏好逐渐从高增长向稳定盈利转移。如此背景下,对公司核心价值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AI产业整体遭遇落地难、变现慢而投入高企的挑战,因此对以商汤为代表的AI公司而言,核心价值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其一是当前产品技术服务能力的商业化能力,其二是持续投入研发所积累下的长期增长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看当下的商业健康度,这决定着公司能否获得持续的现金流以支撑公司实现技术落地和验证,并能够进行长期投入;一个看未来的爆发力,即公司的长期投入是否能真正释放AI的技术价值,构筑坚实的竞争壁垒并激活市场商业空间。
既要兼顾现在,又要面向未来从来不容易,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商汤在财报中给出了一个既务实又蕴藏着希望的答案。
增长中的细节
营收和毛利两个关键财务指标勾勒了商汤持续增长的基本面,不过,增长之下的真相——由谁驱动、能否持续,还需要结合商汤各业务分部的具体表现来看。
商汤营收由四大业务分部组成: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其中,智慧商业和智能城市为商汤两大营收支柱,2021年营收各录得19.6亿和21.4亿人民币,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1.7%和45.6%。
智慧商业和智能城市也是商汤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智慧城市增速最快,由2020年的13.7亿同比增长56.5%至2021年21.4亿,其次是智慧商业,由2020年的14.9亿同比增长31.8%至2021年的19.6亿。另外,智能汽车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速超16%。
商汤在财报中表示,智慧城市营收的增长主要源于服务城市数量的增长和扩大产品组合并升级产品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智慧商业的增长原因大同小异:源自客户数量的增长以及产品升级。
具体来看,2021年,商汤智慧商业的客户数量由2020年的848家同比增长8.7%至922家,智慧生活的客户数量同比增长8.9%至257家,智能汽车的客户数量同比增长36%至34家,智慧城市累计服务的城市数量同比增长48.9%至140座,新覆盖城市46座。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商汤智能汽车业务在2021年年内签约客户超过30家,智能座舱等产品累计定点数量超过2300万台,覆盖车型超过60余款,结合智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及商汤在短短一年内取得的成绩,可以推测,商汤智能汽车板块未来的增长空间和发展后劲还十分强劲。
作为增速最快的板块,商汤智慧城市业务已经实现了从特大城市向二线城市的渗透。财报还披露,相关业务已经成功拓展至海外,目前在海外四座城市落地应用。这是对商汤智慧城市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有力证明。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商汤智慧城市板块的可拓展空间是可观的。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客户数量上涨的同时,商汤的“客单价”也在提升,财报披露,其智慧商业板块单客户收入提高21.3%。其中有超过20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客户,涵盖能源管理、工业制造、基础设施运维、物流、交通、园区管理、零售、金融、电信等众多行业。典型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京沪高铁、中国电信、软银集团、阿里云等行业龙头。
以上细节对于商汤而言十分重要。
客户数量和单客户收入的同步提升,显示商汤当前的产品技术落地表现已经取得了市场的认可,获得了持续增长的业绩表现。这为商汤之后的技术产品落地和验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为商汤持续投入未来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也就是说,尽管AI产业仍处蓄力阶段,但商汤的表现已经十分稳健。
不过,作为一家仍处发展前期的公司,商汤的价值空间显然远未到充分释放的阶段,此时片面的关注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容易忽视其所蕴藏的长期价值,因此与当前的商业化表现相比,是否具备厚积薄发的能力更值得关注。
回归本质,作为一家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司,商汤能走多远、走多快,根本上还是由其AI技术能力所决定。在呈现了不错的发展态势的同时,市场更需关注的是商汤的底层能力——AI究竟表现如何。
AI普惠加速度
虽然商汤的各业务均呈现了不错的发展态势,验证了自身商业模式的合理性,但是,持续的亏损仍旧是市场对商汤的一大质疑。归根究底,研发投入是造成商汤亏损的主因,对研发效果的评判,便成为解答市场质疑的重要依据。
一年砸超30亿到研发中,商汤究竟在研发什么?答案是SenseCore。
商汤在公告中强调了其研发投入的重心是其SenseCore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所谓SenseCore,是商汤自研的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是商汤得以推出各类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基础。
AI产业过去几年经历跌宕起伏的原因在于AI技术落地应用与人们的预期存在差距,而根本原因在于AI技术本身的成熟度问题,因为一旦AI技术能力达不到一定水平,就无法摆脱AI产品变现难以规模化、标准化的固有难题。理解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商汤为何要持续为SenseCore砸入重金,因为SenseCore能力的提升决定了商汤商业化空间的上限。
那么,商汤的投入有用吗?从2021年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长期专注的投入已经开始显现回报。
先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底,商汤通过SenseCore生产出的商用模型数量为34,000多个,相较于2020年底13,000个增长了152%;2021年商汤的研发人员每人年均生产的商用模型数增至5.94个,相较于2020年的3.45个提高72%,相较于2019年的0.44个提升了13倍。
这些数据是揭秘商汤研发效果的关键,因为商用模型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商汤AI技术解决实际场景需求的能力越来越丰富,而研发人员研发效率的提升,则代表着研发的投入产出比在升高,侧面证明了伴随技术水平提升,变现效率也能同步改善。
换句话说,伴随SenseCore不断进步,曾经困扰AI产业的落地难、规模化难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实际上,从上文有关四大业务分部的增长分析就能看出,商汤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升级是推动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产品和解决方案得以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效,仰赖SenseCore的进步,这一切都离不开研发。
长期投入研发的价值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根据披露,截至2021年底,商汤23个投入使用的超算集群总算力为每秒1.17百亿亿次浮点计算(1.17exaflops)。2022年1月,其在上海临港建设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正式落成启用,设计峰值算力可达3.74百亿亿次浮点计算(3.74exaflops),可以一天之内完成训练目前全世界参数量最大的AI模型,带动AI模型准确率和模型产量快速提升。
如此算力储备意味着商汤在未来还有针对不同场景持续推出不同解决方案的能力,让AI技术加速落地,让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享受到AI技术带来的便利。
商汤在财报中表示,未来,随著其对SenseCore不断升级,并触达更多场景的海量数据,其的模型性能和模型产能还将不断提升。更低的模型生产成本,更大的模型产能,让商汤可以更普惠、更深入地赋能实体经济,保持长期的商业竞争力和增长动能。
商汤投入研发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公告显示,商汤2021年研发支出达30.6亿元 ,占收入比65.1%。2021年研发人员新增约1,500人至总数4,274人,占员工总数的70%;累计产生11,494件全球专利资产,相较于2020年底增长96%,其中78%为发明专利。
在AI这个跑道上,参赛选手不仅有商汤这样的初级大厂,还有包括谷歌、微软、百度等中外互联网巨头。虽然大家的体量相差很大,但所幸,在硬科技的赛道上,所有人是在同一个规则下竞技,即谁能够持续、坚定的对底层技术进行投入,谁才能解锁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坚定投入研发,实质反映的是商汤对AI产业本质的理解和坚守。
2021年年报的成绩已经部分验证了商汤对于自身发展的规划,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商汤坚持研发投入换长期增长的发展逻辑仍会得到贯彻。而坚持长期投入的恒心,终将为商汤带来更醇厚的果实。
关键词: 商汤的首份财报里 交出一份硬科技竞争的答案 商汤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