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暴跌,到底能不能启动“价值投资”?

2022-03-14 11:28:32

来源:腾讯网

2022年9篇(共299篇)原创文章

现在只要是个投资人,必然说自己是“价值投资”。

即便不说,也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价格投机”。

尽管巴菲特、芒格、李录等投资家都很推崇“价值投资”,但股票,真的有所谓的“客观价值”或者“真实价值”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直面了中概股大跌。

直接原因都很清楚:

3月10日,美国SEC把五家中概股公司加入“预订摘牌名单”。

美股市场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恐慌,造成了中概股的暴跌。

中概互联网ETF(KWEB)只用了1年时间,跌回了9年前的起点。

因此,中概股大跌是市场恐慌情绪直接反映在了价格上,企业价值应该没变化。

既然,并非中国公司的经营瞬间变差,也非中国经济的整体退步。

在价值远低于价格的状态下,岂不是一个“价值投资”的入场良机?

如果你不入场,就意味着你的判断是:

现在的中概股价格正好反映了价值,甚至高于价值。

它们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呢?有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估方式?

因为涉及的行业比较多,只能借鉴一下一级市场评估Pre-IPO项目的办法,从财务角度简单分析。

因为不少中概股还处于亏损状态,PE不好衡量。

我们从PS和现金流的角度,简单观察部分中概股的财务表现。

(按1USD=6.34CNY换算)

上表可以看到,这些中概股的PS都在10以下,滴滴甚至处于1以下。

除了现金流相对紧张的哔哩哔哩和滴滴,其他中概股的市现率都在15以下。

我们比较一下在美股和港股两边上市的一些中概股的PS表现。

会发现:两边市场趋同,港股略高于美股。

看来不仅是美股投资人对中概股失去了信心,在海外资金流动性较高的港股,投资人也采取了避险做法。

我们再看看没有在美股上市的港股互联网企业,是何情形?

乍一看,并没有中国互联网企业只在美国被“暴击”的迹象。

港股在更早时间,已经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信心下降。

我们再看看美股的部分对标企业是什么情况?

从PS看,优步(21.7)对标滴滴(.4),中国的数据安全法以及政府处罚,让美股投资人产生较大疑虑。

其他的个股,从PS上看,没有量级的差异:

谷歌(6.7)对标百度(2.1),奈飞(5.1)对标哔哩哔哩(2.4),Meta(4.3)对标腾讯(5.9),亚马逊(3.2)对标阿里(6.7)。

由此,美股投资人对于谷歌和奈飞的价值评估,明显超过百度和哔哩哔哩。

但对Meta(Face Book)和亚马逊的价值评估,则低于腾讯和阿里。

泛泛总结到此,对于暴跌股票,我的初步结论是:

中概股或者港股的互联网企业,未到启动“价值投资”的时点。

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价格投机”,或者资金成本很低,那么可以做短线操作。

关于商品的价值,引申到股票的价值,

在此,掉书袋地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两句话:

没有一种客观或“真实”价值,最根本原因是如果存在客观或真实价值,经济交易将失去理性基础。

只有当价值是主观的,每个人更依赖主观价值,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这种持续交易才能说得通。

因此,每个股票投资人都相信自己在做“价值投资”。

毕竟,只有当股价低于我们认定的价值,才会买入股票。

举一个我“价值投资”的失败例子。

2021年7月,我以为教培行业的政策冲击信号已经释放殆尽。

众人恐惧,于是我贪婪地大举抄底“新东方”,结果抄在了30元的山腰上。

当时只是从逻辑判断上,认为国内K12市场必然存在。

却没有从上层建筑的战略角度,认清教培行业的资本价值将被打落谷底。

因此,基于对中美关系的“冷淡期”以及对国内互联网的严监管,我对中概股的判断比较谨慎。

此前,我已把所有中概股都转换为美国大公司的股票,例如苹果和微软。

算是躲过一劫,但我却不觉得侥幸,甚至带着焦虑。

中概股或者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新增长点在哪里,仅仅依靠中国的市场体量么?

在疫情扑朔迷离,社会零售备受影响,消费拉动力不能逮的情况下……

中国企业未来的增长点在哪,这是需要创投人严肃面对的关键问题。

往期文章

关键词: 中概股暴跌 到底能不能启动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