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矛盾交织,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绿色低碳发展被视为应对变局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同时也带来撬动新发展的宝贵机遇,特别是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后,各行各业开启了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而“十四五”时期正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和窗口期。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迎来了一波创新发展。随着“双碳”目标下全球经济、产业和投资结构的深刻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也要顺应发展趋势进行绿色转型,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市场将持续快速扩容。
“从需求侧看,落实‘双碳’目标,意味着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与措施。从供给侧看,包括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银行考核机制、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等政策,都将提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回报,从而激励这些机构提供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马骏表示。
那么,进入新发展阶段,“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将如何更好实现绿色升级?绿色金融还有哪些重要的着力点?绿色金融又应如何与普惠金融等协同配合,共同支持高质量发展?
撬动更多资金
进入碳减排领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向纵深推进。政策方面,随着标准体系与激励约束政策的加快推出,我国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通过鼓励产品创新、完善发行制度、规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我国已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为绿色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效率不断提升。
从数据来看,绿色信贷仍是当前最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近七成投向碳减排项目。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正在出现。其中,绿色债券表现抢眼。2021年5月开始,人民银行扩大了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的范围,将绿色债券业务纳入评价。在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配置偏好增加。据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2021年12月30日召开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居世界前列。此外,创新推出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金融产品,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碳减排的针对性。
通常来说,绿色债券往往利率较低,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全面展开。2021年中国的可持续债券市场,除绿色债券继续快速发展外,还陆续推出了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性品种。不仅如此,从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从抗击疫情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债券市场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