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擅自买的东西能退吗?很多人不知道法律有这个规定

2021-06-22 13:31:01

来源:互联网

孩子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学习用品、玩具等,家长一般不会反对,但如果进行大额消费,购买奢侈品,家长就要干预了。

背着家长花5999元买苹果手机、借上网课偷用家长手机充值网络游戏、花1万多购买“盲盒”、“炒鞋”……近两年,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尤其是网购后家长要求退款的事件频频发生。消费渠道的多样化和移动支付便捷化,给未成年人消费提供了渠道,也增加了商家区分交易对象的难度。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后知后觉。一旦发现类似情况,更多家长关心的是:小孩擅自作主买的东西能退吗?如何做才能减免损失?

购“盲盒”、买宠物、充值网游 未成年人大额消费频频

疫情期间,网课成为日常。然而有家长发现,孩子借着上网课竟然偷偷拿家长手机充值网游。去年,河南许昌的一位刘先生就发现,网课期间,儿子用他的手机表面上网课,实际玩游戏,并在短短一周时间给网络游戏累计充值了1万余元。更让刘先生郁闷的是,每次充值后,“聪明”的孩子竟会偷偷将消费记录删除。

2020年3月,家住浙江温岭的丁女士发现自己刚满16周岁的孩子带回来一只宠物猫。询问后得知,这只猫是孩子瞒着家长在某宠物商店花1200元购买的。丁女士认为,孩子属未成年人,没有消费意识,向商家申请退猫,双方协商不下,最终在当地消保委的调解下,商家同意退款。

现今大火的“盲盒”也是未成年人消费的重灾区。去年山东省胶州市的一位崔女士向媒体求助,称自己上六年级的女儿偷偷从她手机里转钱,分三天在同一家店铺购买了1万余元“盲盒”。最终在胶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协调下,商家退还了6000元。

就在不久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一位刘女士举报,称读幼儿园的小孩购买了200元奥特曼“盲盒”卡片,“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判断能力,希望商家能退还一部分钱。”由于盲盒卡片已全部拆开,无法退货,最终在执法人员的协调下,事情以商家向消费者赔礼道歉解决。奉化区市场监管局透露,今年该局已接到多起小学生、幼儿园的小孩购买盲盒的投诉,金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案例:男孩偷买手机 法院判决网购无效但需承担折旧损失

去年2月,江苏南京一名14岁男孩儿小乐(化名)独自在家时翻出母亲存放在家中的现金,偷偷网购了一部苹果手机,售价5999元。小乐有一部母亲淘汰给他的旧手机,但由于很多同学都是“果粉”,他也一直心痒。

因怕母亲责骂,小乐收到手机后背着母亲偷偷使用,不用时就将手机藏起来。三个月后,母亲打扫房间在橱柜中意外发现了这部手机。小乐是离异家庭,按照小乐母亲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她是不可能允许儿子用这么高档的手机的。

因商家不同意退货,小乐母亲起诉至当地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5999元买一部手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显然不属于一般性消费或普通生活用品,即便有着稳定收入的成年人也需要仔细斟酌。同时,该价格超出了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交易金额。小乐作为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追认,独立与商家订立的案涉手机买卖合同应属无效。小乐应当将手机返还,商家应当退还货款。

法院同时认为,小乐隐瞒母亲私自取用家中现金网购手机,存在一定过错,母亲作为监护人对小乐的监管存在疏忽,二人应当对案涉手机价值贬损部分承担主要责任。此外,被告客服处理的迟滞和不专业也导致了手机价值进一步贬损,应承担轻微责任。据此,法院判决小乐将手机返还,商家退还手机货款4200元。

在另一起北京法院审判的案例中,一位朱先生发现自己的信用卡存在异常消费13次,总计6733元。后询问外孙得知,是10岁的外孙小东(化名)背着他用其信用卡进行网络游戏充值。当时正值暑假,小东在外公、外婆家居住,私自获取了外公的信用卡,充值消费后还偷偷删除了外公手机中的短信通知。

然而,该起案件由于小东家长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小东与游戏公司之间存在服务合同关系,其要求退款并赔偿的主张未获法院支持。

法条: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从事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有明确规定

北京朝阳法院法官助理毕晓宇表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虽然对外界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受年龄和智力等因素的限制,判断能力还相对较弱,易受外界干扰或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特别保护

关键词: 小孩 擅自 东西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