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5月7日)晚,保险和健康服务科技平台水滴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IPO,成为中国在纽交所“保险科技第一股”。
普通市民对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了解最多的,还是网络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近年来水滴经常面对“公益成生意”的质疑。现如今借助上市的契机,水滴公司再次表态自己并非公益组织,并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招股书显示“水滴筹”没收入
昨天下午4时,在北京望京一家酒店,水滴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沈鹏准时出现在了媒体采访间。“连续一周都在忙,但是没觉得累,还是挺开心的。”他说,凌晨4时还在讨论认购份额如何分配,睡一觉后9时就起床了。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杨光透露,近期整体路演比较顺利,接触的国内外投资机构类型非常多元,公司获得了投资人的支持。
“如何解决和理清公益和商业两方面的属性?”一名记者如此提问。近年来,沈鹏经常面对这样的疑问。“很多创新者都会面临窘境,那就是外界的误解。”他感慨道。
“将公益做成生意”“从筹款额里抽佣”……近年来,水滴公司商业模式引发颇多质疑。借着上市的机会,水滴公司将商业模式、盈利来源和发展前景公诸于众。
据了解,水滴公司于2016年创立,目前主要有两大业务:网络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和健康险科技平台“水滴保”。“水滴筹”是国内最大的个人大病求助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病后救助;“水滴保”是一个聚焦互联网健康险的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和62家保险公司合作,用科技助推普惠保险。
在个人大病求助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超过3.4亿人通过“水滴筹”累计为170多万名患者捐款370多亿元。招股书显示,“水滴筹”业务未产生任何收入,证明了水滴公司并没有从网友捐款中收取任何费用。近年来,水滴公司屡屡强调其并非公益组织,努力划清界限。
“水滴保”跑赢下沉市场
“水滴保”佣金收入是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2020年水滴公司净收入30.28亿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佣金收入26.95亿元,收入占比89.1%。截至目前,水滴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独立保险科技平台。
这一成绩来源于水滴的互联网基因和下沉市场策略。截至2020年底,“水滴保”用户覆盖全国超97.6%的县,超过71%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下沉市场出现保险消费升级趋势。“水滴保”曾与拼多多、快手、趣头条被外界称为“下沉市场之王”。
水滴的发展前景还取决于其所处的整个赛道。根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在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缺口高达数万亿元,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和保险密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较高的医疗费用和偏低的保险覆盖率,让越来越多居民采用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降低风险。疫情之下,线上寿险和健康险需求更是爆发式增长。
欲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招股书显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业务、投入技术研发以及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营运资金需求以及在健康服务和保险领域的潜在战略投资和收购,以构建一个“保险+健康服务”的生态圈。沈鹏认为,水滴本质上还是一个健康保障平台,健康险只是一个开始,也是水滴未来的入口,后续水滴会不断扩大保险产品和健康服务的供给。
水滴公司的野心不只在保险业务。2020年7月,水滴成立了健康管理平台“水滴好药付”,8月又成立了“水滴健康”。“水滴健康”为健康体和带病体提供互联网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水滴好药付”则主要为带病体提供保险创新支付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在沈鹏看来,美国的联合健康集团将普惠保险与普惠医疗健康相结合,水滴正在积极尝试打造中国版的联合健康。
中金报告认为,未来水滴若能将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板块内各平台的接口打通,有望打造“保险+医+药+创新支付”的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高频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用户黏性、用户价值和自身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