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彩礼贷、墓地贷等特色消费信贷产品,引导其良性创新

2021-03-28 09:15:34

来源:互联网

最近一段时间,“二胎贷”“彩礼贷”“墓地贷”等多个贷款产品引发热议,但究其实质都是消费信贷产品。对这些特色消费信贷产品,应全面理性地看,引导其良性创新。

近年来,得益于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识觉醒和金融创新加快,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较快。截至2020年底,我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达48.9万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8.8万亿元。在实践中,消费信贷领域创新较快,出现了一系列特色消费信贷产品,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特定人群。针对特定行业、特定职业甚至一些特定企业,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经常会推出一些创新信贷产品,如“白领贷”“教师贷”“记者贷”“公务员贷”等等。因为客户群体相对固定,金融机构会根据相应群体的特点,采取与一般贷款不同的定价策略与风控策略。而相关行业、职业从业人员往往素质较高、信用良好,有稳定的还款来源,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风险。

二是针对特定场景。“无场景,不金融”,针对特定场景设计产品和服务,是消费信贷加快渗透的重要方式。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近年来逐步嵌入电商、旅游、教育、医美、汽车等消费场景。“二胎贷”“墓地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基于特殊的场景。基于特定场景开展营销,有助于金融机构获取细分领域的客户,了解客户真实需求,也有利于把控贷款用途。

三是特定人群与特定场景结合。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银行向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人民卫士、后勤保障人员推出专属的“抗疫勇士贷”,将特定场景(抗击疫情)与特定人群(医务工作者等)有机结合。从电子宣传折页看,“彩礼贷”用于新婚旅行及购买车辆、家电、首饰,也是结合了特定场景(婚庆嫁娶)与特定人群(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的一款产品。

这些面向信用较好的特定人群和特定场景的特色消费信贷产品,一般授信额度在30万以下,信贷风险相对较低,基本上为信用贷款,在定价上有一定利率优惠,在审批上开通绿色通道。总体而言,一系列特色消费信贷产品,较好地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也拓宽金融机构服务边界。

但也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特定人群应是具有正当职业、信用良好的人群,不可为从事非正当职业的人群提供信贷支持(如从事赌博、贩毒等违法活动的人员);二是特定场景应为真实、良性的场景,不得嵌入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禁止的场景(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三是要加强信贷资金用途和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不被挪用,防范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此外,金融机构在营销宣传方面,要注意合规、适度,利率等关键信息披露要全面、准确,不得夸大其词,不得过度包装。

近段时间来,一些针对特色消费信贷产品的批评,不是基于金融产品的实质,而是上纲上线进行泛道德化批判,令人遗憾。九江银行尚未正式推出的“彩礼贷”,在产品名称上确有不妥。特别是在彩礼问题突出的江西,“彩礼贷”的叫法不利于移风易俗,当事银行已经纠正。但从资料看,“彩礼贷”本身并不是用于送彩礼,实际上是一种婚庆贷款。其实,不少金融机构推出“婚庆贷款”“结婚贷款”“婚礼贷款”等类似贷款产品,上线已有时日,满足了一部分群体的真实需求。就连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也不能“免俗”,其“幸福时贷”有专门针对婚庆喜宴的纯信用贷款,主打“助您轻松成家,开启幸福生活”。而云南一陵园与当地村镇银行推出的“墓地贷”,也遭到了一些批评,认为该产品会推高墓地价格。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如果说一个小众的信贷产品就会推高墓地价格,也太言过其实了。此外,“墓地贷”采用信用方式也受到攻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如何做好相关产品用途和流向的监控。大多数特色消费信贷产品授信额度在30万以下,30万以下的贷款可以不用受托支付,更容易违规流向楼市、股市。

其实,特色消费信贷产品并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从国外看,特色信贷产品比比皆是,如家居贷款、旅游贷款、新车贷款、修车贷款等等。美国银行的特色信用卡高达数百种,国内很多银行也与航空公司、互联网平台、教育机构等推出形式多样的联名卡,其本质也是一种特色消费信贷产品。只要坚持面向合适人群、良性场景,合法合规,不违背公序良俗,特色信贷产品就无可厚非。在实践中,的确有一部分产品由于过于小众,申请人数较少,应用不广。但这属于具体的商业决策,是否推出应该交由金融机构判断。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是金融企业,有公共属性,应担社会责任,但这样的责任应限于商业伦理范畴。让金融机构背负太多道义责任,是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当然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批评,如金融机构有违法违规行为还应进行处罚。但有关方面对特色消费信贷产品的泛道德化批判,可以休矣!

文|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

关键词: 理性 看待 彩礼 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