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夜空被璀璨焰火点亮。在冬奥焰火绚丽绽放的背后,离不开一个“箱子”的保驾护航。它就是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反恐防爆神器“柔卫甲柔性防爆装置”技术研发的“便携式防爆箱”,烟花点火器就装在这一装置内,直到点火前一刻才拿出,保障了现场安全。
以“柔”克爆,迷你版防爆桶有大能量
“烟花点火器也是一个小型火工品,有爆炸风险,因此需要用一个防爆装置暂存,还得轻便,我们叫它便携式防爆容器。”近日,研发该装置的北理工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广炎向新京报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个装置的特殊之处。
记者看到,这个“防爆容器”四四方方,大小与18L矿泉水桶相仿,打开后还有一个圆形的小罐子,点火器全程存储于其中。“别看它小,可是能承受50g以上的爆炸当量。”黄广炎说,因为采用了“柔卫甲”技术,这个小箱子并不沉,只有40斤重,工作人员可以“拎包即走”,下边还装了轮子,可以拖行。
提到“柔卫甲”,因为出色的防爆能力,采用相关技术的装置多次为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保驾护航。在地铁里,大家经常会见到大型防爆钢球,沉甸甸的,只能用机械臂搬运,而“柔卫甲”的防爆桶更轻便,弥补了沉重防爆钢球的不足。
黄广炎介绍,十多年来,其团队主做柔性复合防爆技术的创新攻关,柔性防爆技术有质柔、轻柔、内柔、光柔、性柔五个特点。爆炸物爆炸时,内部柔性变形可以将能量吸收,火光可以被屏蔽,高压冲击波和高温火焰也能被吸收掉,因此被称之为“柔卫甲”,它还可以用于防爆结构、板材的制作。
在黄广炎的研究室里,便有一个“柔卫甲”的防爆桶,虽然记者和教授两个人就可以把它抬起搬走,但它的防爆当量可一点不低,此次保障烟花点火器的“防爆容器”便是“柔卫甲”防爆桶的迷你版,也是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创新攻关的成果。黄广炎解释说,“虽然点火器不一定会爆炸,但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需要有保障。我们实验室以研究爆炸安全防护为主,开幕式工作组找到我们,希望研发这一容器。”
“防爆小容器”背后是20多次的爆炸实验
这个小装置看上去简单,其研发的背后是20多次的爆炸实验。黄广炎介绍,实验室有自己的靶场专门做爆炸测试,每年各种爆炸实验在一千次以上。在“柔卫甲”的研发和测试阶段,实验室还要反复模拟不同的场景,观察它在露天、室内、高低温和人员众多的复杂环境中的爆炸情况,做到万无一失。
“靶场布置就很花时间,每次需要四五个小时布置场景,包括对爆炸时的温度、光都有很高的要求。”黄广炎说,如果光线稍暗,高速摄影仪的拍摄速度就会下降,爆炸在十个微秒间就完成了,速度慢就看不清爆炸的损害过程,会大大影响实验结果。“在和学生们的实验中也遇到过很多挫折,经常因为原材料问题,将容器炸飞了、炸断了,那么一切努力就会归零,大家再重新开始。”
“从一开始容器会被炸断,到后来会鼓包、大变形,再到后来炸完了容器完好,但盖子打不开了,不断改进。”黄广炎说,炸完之后容器完好,距离成功才走了10%,因为将实验结果变成产品还得要减轻重量,从100斤、80斤、抬得动,到如今的迷你版,工艺扎实,都是科学家们慢慢磨出来的。“流程的每一步都是‘卡脖子’难题。”
在采访中,黄广炎也对学生们给予了高度肯定。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主观能动性很强,非常刻苦,“每次做爆炸试验,不需要我统一安排,各自立刻忙了起来,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女生大多会喜欢逛街或玩游戏,而我的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验室里。”黄广炎笑着说。
在冬奥会之后,这个小容器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吗?黄广炎说,其实在一些特种企业生产中,涉危涉爆危险品需要暂存和转移,或是有爆炸危险的电池等装置在航空中的运输等,这个迷你小盒子还会发挥大作用,“成本不白花”。如今,实验室在提供给冬奥会的容器基础上又继续研发了更小的“柔卫甲”容器,也在进一步申请专利,“让它变成创造社会效益的产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