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笔试发车!包进面试!100%一手题源答案……”眼下,正值秋季校园招聘旺季。不少企业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将笔试从线下改到线上进行。尽管招聘方事先强调,杜绝任何作弊行为,并要求打开电脑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但仍有付费“助考”在暗地里悄然滋长。
业务
微博发布广告 笔试一场三百
先后收到三家银行的在线笔试通知,应届生小雅心中欢喜,但更多的是忐忑。“这些银行的校招笔试向来都很难,竞争特别激烈,想进面试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为做准备,小雅开始四处搜索笔试攻略,却意外在网上发现了“秘密”,“本以为只是梳理总结往年题型,没想到还有人号称知道在线考试怎么‘钻空子’,可以提供付费‘助考’。”
小雅所说的“助考”,在校招圈子里并不少见。记者在微博上搜索“银行笔试”,结果看到多个账号公然发布“包进面(试)”的广告,并主动留下微信号或QQ号码“引人上钩”。
“四大、交行、邮储、招商、兴业、电信、移动、联通、三桶油等国企,三年助攻经验,包进面试,以往秋招春招100多场笔试题源记录验证,信誉第一……线上笔试抓住机会,花个小几百进面!”以其中一个账号为例,博主特意将封面图片做成“广告牌”,打出业务范围及联系方式。而近期的微博内容,也几乎都与当天的“笔试发车”有关。
“邮储银行有吗?”“有的,300,包进面。”记者添加博主微信好友并咨询后,对方很快予以回复。
“笔试都没有考前答案,所有说考前答案的全是骗子。我们团队是研究生,3到5人同时做题,行测、金融、经济、计算机、英语、常识、时政,有什么做什么,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模块,开考以后边做边发答案,速度肯定没问题。”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示,笔试正确率约80%,“别跟我吹别人能达到90%,说出来你信吗?每年考公最高分也就80。银行题目量大,一般人自己做基本上连蒙带猜正确率百分之二三十,把我的答案都抄上,包进面!”
看记者有所迟疑,对方又强调,“别拿其他垃圾中介的价格跟我比,他们给你低价你去试试就知道了,答案慢,答案不清晰。我们是高清截图试题,其他中介都是学生拍摄题目,拍题用了不少时间,还要做,你觉得他们答案能快?反正我们的能力不多说,自己看空间,信就付款别啰嗦。”
手段
介绍作弊方式 可以远程控制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为避免求职者作弊,大多数企业已经在考前明确告知纪律要求,如“考试全程不要使用QQ、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及手机交流信息,不要佩戴耳机”“按系统要求开启摄像头,对准面部,禁止替考”“限制切屏次数,切屏次数超过3次,将视为无效,取消本次考试成绩”“如发现摄像头遮挡、麦克风静音或其他违反承诺的行为,将取消相应求职者录用资格”等。
不过,“助考”组织者显然有备而来。“笔试一般分为单机位和双机位,其中双机位的银行很少,90%的银行都是单机位。单机位时,摄像头只能拍到你的脸,拍不到你的手,手机放边上自己看。”说罢,对方还“贴心”地附上实物参考图片,以便直观了解手机和电脑屏幕的位置关系,“AI监考是个鸡肋,笔试做了上百场了,也没听说学生不会抄,从来没什么问题。”
在对方看来,即使是双机位,也不难应对。“手机只要放在盲区就行,可以把电脑垫高一点,这样一机位摄像头对准的就是你的头部,你的手可以自由活动。二机位摄像头放身体右后方45度,作弊手机放在左手旁边,穿个大褂子,拉开拉链,用身体遮挡一下。官方给你的示范和你真正摆好的机位是有差别的,多练习几次。如果允许闭麦,就找朋友边上报答案。”
此外,“助考”组织者还给出不同的助考方式。“通过远程控制软件,可以直接帮你作答,也可以拍题目一对一服务。如果不会操作,那就在群里等答案,我们用题目加答案的方式给出。笔试题目一样,顺序不一样,答案需要自己找。”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助考”组织者之所以“经验丰富”,原因之一在于“业务广泛”。“每年10月和4月分别是秋招和春招,其他时间我们主要做专业课考试。”得知有人咨询兼职“助考”,对方发来多份高校期末考试的试卷,“可以告诉我你最拿手的科目,普通本科卷子能做个80分就行,一场给300元。”
风险
钱款有去无回 重则触犯法律
“包进面,不进全额退款。”尽管不少“助考”组织者都会给出承诺,但实际操作中,还是经常有求职者遭遇钱款“有去无回”的情况。“对方收了钱以后,很可能只是随便发来点答案,然后利用拉黑等方式‘人间蒸发’,自己就算发现被骗,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这种事见不得光。”尽管“助考”广告诱人,但小雅深知其中套路颇深,“像那些利用远程控制软件作答的,想想更觉得可怕。”
日前,北京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屏幕共享骗局。北京银保监局表示,屏幕共享功能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都记录下来,并同步让对方看到,不法分子可以实时监控用户手机的所有操作,不仅包括输入密码、解锁的过程,还有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
事实上,“助考”带来的潜在风险远不止于金钱上的损失或考试机会的浪费。记者了解到,尽管企业招聘考试通常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也指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符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构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第十一条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考试作弊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有关考试作弊的信息,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的规定,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建议
完善信用体系 加强平台管理
“在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提供‘助考’等作弊行为,严重影响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应当多方努力加以防范。”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林福明谈到,求职者本身首先需要树立诚信意识,并通过完善信用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规作弊成本。其次,用人单位也要在技术上多下功夫,借助第三方考试软件系统实现对作弊行为的识别,通过加入插件或代码等方式堵住漏洞。一旦发现求职者有作弊行为,应及时予以处理。即使是已入职人员,也可以依法主张权利,撤销劳动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平台作为重要的信息发布渠道,也要加强管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出,按照《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这就要求网络运营者做好内容审核,通过关键词搜索等技术屏蔽‘助考’等作弊信息。对于存在相关问题的账号,尽快采取禁言、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