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家小区可回收物垃圾桶够用吗?”“叔叔,您家每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啊?”……近日,在大兴区林校路街道春风里商圈,几位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拿着话筒的小学生,正在进行街头采访,还有摄像师全程跟拍。这是林校路街道从辖区内多所学校选拔出来的垃圾分类宣传“小主播”。
调查类
一个小建议 为旧衣服设回收渠道
■娄静 五年级
五年级的娄静是个开朗的小姑娘,作文写得很好。老师希望她能试着把直播经历写成一篇小作文。
想写好作文,就得细心观察。娄静的“直播”主题是“您觉得旧衣物回收方便吗?”直播开始前几天,她就开始调查了。
娄静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垃圾分类执行的是“定点投放”,几个点位都配有“四色桶”,小姑娘常听家里人念叨,“孩子这两年个子长得快,很多旧衣服都穿不下了。”
晚饭后,娄静和妈妈下楼散步时,特意在垃圾桶前观察了很久。每天晚饭后,是居民倒垃圾的高峰,一个个快递包装盒,很快把楼下的可回收物垃圾桶填满了。“旧衣服是可回收的,但是可回收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放在一起,衣服很容易弄脏呀。”娄静心想,旧衣服肯定不适合直接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然而,她在小区里转了好几圈,也没见到专门回收旧衣服的地方。
之后,娄静和妈妈又来到商场,了解服装店的旧衣物回收政策。经过在商场的一番调查,她们发现,已经有多家服装连锁品牌推出了旧衣服回收计划,旧衣服可以用来兑换代金券等福利商品。娄静还刨根问底,向工作人员抛出了问题:“阿姨,那这些旧衣服回收之后,都去哪了呀?”工作人员回答,还可以穿着的旧衣服会进入二手交易市场,再次循环利用,不能穿的衣服会制成例如清洁布等纺织产品或者绝缘材料。
有详细调查打底儿,娄静的“街头直播”非常顺利。“很多叔叔阿姨都还不知道旧衣服可以交给服装店处理。”娄静说,“不过,大家都很忙,平时也没空把旧衣服送到服装店,要是能有上门取衣服的服务就好了。”
老师指点娄静,鼓励把调查和采访写成小建议,以“小主播”的名义建议街道和社区为旧衣服设置专门的回收渠道。
提问式
一个小提问 提醒关注垃圾减量
■高浩轩 二年级
“叔叔阿姨,您知道北京一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吗?”二年级的高浩轩有点儿没想到,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竟然问倒了不少人。
怎么想到提这个问题?小浩轩说,他家5口人,每天都会产生两三袋厨余垃圾。清早,爸爸送小浩轩上学,要把这几袋垃圾带下楼,厨余垃圾中免不了汤汤水水,倒完垃圾,爸爸的手经常弄脏,还得拿湿纸巾擦干净。
“如果家里厨余垃圾很少,爸爸的手就不会脏了。”小浩轩寻思着,开始观察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发现,各家的垃圾都不少。
想要垃圾减量,就得先搞清楚现在一天能产生多少垃圾。在父母的帮助下,小浩轩查阅了相关新闻、资料,了解到北京每天能产生超过2万吨生活垃圾。“我们也是大吃一惊,竟然这么多,以后真得减少垃圾了!”小浩轩的爸爸说,“孩子一开始对这数字没什么概念,我就给他做了个比喻,一头大象2吨重,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加起来比1万头大象还重。”小浩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他决定在街头“直播”中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重视,一起垃圾减量。
小浩轩还提前把官方发布的“北京日均生活垃圾清运量超2万吨”的新闻截图打印出来,准备先提问题,再亮答案。
一对正在逛街的情侣走了过来,小浩轩迎上前,先敬了个少先队礼,“您好,我是林校路垃圾分类‘小主播’高浩轩,有个问题想采访您可以吗?”“当然可以呀!”
小浩轩抛出问题,这对情侣面面相觑,有些尴尬,“不好意思啊小朋友,这个问题我们真的不太了解。”“那我来告诉您吧,2万多吨,比1万头大象还要重呢。”小浩轩说着,亮出新闻截图,这个数字也让这对情侣吃了一惊,“这么多垃圾,那得需要多少个垃圾场啊……”
不仅仅是这对情侣,整个街头“直播”过程中,高浩轩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不清楚北京每天能产生多少垃圾。指导老师准备安排高浩轩到垃圾处理场探访,直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寻找垃圾减量的好方法。
文艺范
一副小竹板 宣传垃圾分类好榜样
■万芃鑫 五年级
“厨余垃圾大比重,瓜皮果核与残羹;过期食品剩牛奶,去掉包装分开扔……城市发展进步快,垃圾处理莫轻看;分类习惯要养成,争创文明大兴城!”
周六上午9点,春风里广场上响起快板声,唱快板的竟是位小学生:“大家好,我是林校路垃圾分类‘小主播’,我叫万芃鑫,上五年级。”
这段快板,是万芃鑫自己写的,参加街道垃圾分类“小主播”选拔赛时就唱过,当时一位评委说,万芃鑫是“小主播”中最有文艺范儿的。“我从小学快板,希望能用这种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为城市文明做贡献。”万芃鑫说。
万芃鑫把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垃圾分类”难题编进了快板。比如,“体温计、含铅汞,统一处理要集中”这句,就来自一次发烧的经历。
那是几年前,爸爸妈妈带发烧的小芃鑫去医院,试表之前,爸爸因为着急,一把没攥住,把体温计甩到了地上,“我记得有一位护士阿姨跑了过来,把地上的水银、玻璃清扫干净,都收集到医院专用的黄袋子里了。”万芃鑫说,后来爸爸告诉他,破碎的体温计是有毒有害垃圾,需要集中收集,如果在社区里,要投放到红色垃圾桶。
现在,万芃鑫唱快板的素材不少来自街头采访。一次,一位中年女士迎了上来,“你们这是在拍电视节目吗?我想表扬一下兴政中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田师傅。”万芃鑫赶紧拿着话筒凑了上去。
这位女士姓张,住在老旧小区兴政中里,张女士的父母都80多岁了,住在5层,腿脚不好,再加上老楼还没加装电梯,每次扔垃圾都是个麻烦事儿。“老两口索性在厨房放个大桶,攒着厨余垃圾,等孩子们回来再给倒,多不卫生啊。”张女士说,自从今年夏天街道和社区开始了“捎带收”志愿服务,田师傅每天上门帮着收垃圾,分文不取,“我父母怕田师傅二次分拣麻烦,每次都分得可好了。”
万芃鑫马上向指导老师申请,想把田师傅的故事编进快板,夸夸“捎带收”的故事,这也让他找到了“直播”的方向,“我要寻找垃圾分类好榜样,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