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第二年,地理试卷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以稳为主、守正创新。试题对接首都地理教育的育人特点和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的教学实际,深化“四个突出、四个考出来”基本理念,促进地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良好条件。
一.紧扣时代生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1.1厚植家国情怀,涵养精神风貌
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素材,引导考生胸怀两个大局,全面树立“四个自信”。第1、2题以中学“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设计“粮画小镇”位置指示牌和精华路线为背景,有机融合党史教育、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第8、9题以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为命题立意,考生应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认识精准扶贫的实践。第19题立足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金科新区”展现金融与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考生爱首都、爱家乡的真挚情怀。
1.2立足绿色理念,聚焦区域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第16题聚焦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围绕梯田水土保持而设计,引导考生理解高质量发展中“人地关系”内涵。第20题从居民“老何”个人经历的视角讲述洱海流域从一湖之治到绿色之治的转变,增强考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
1.3培育国际视野,领略多彩世界
试题涵盖主要大洲,力求展现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激发考生了解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心。2021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年,第17题以斯洛文尼亚为例,培养考生的资源环境评价观、产业发展观和多元文化观,进而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
1.4注重生活体验,力求学以致用
试题创设生活化和体验型场景,如天气与人体健康、地铁站客流变化、地质灾害与通信电缆运行、假期游览北京动物园等,旨在培养考生洞察生活、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二.突出学科主干,充分展现学习成果
2.1彰显学科特点,考查主干内容
试题以学科主干内容为核心,深度契合教学要求。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和对考生十二年地理积累的考查,构建减轻学业负担的良好氛围。第1、2题和12题均考查考生对读图技能、中国地理的掌握。第5、6题通过常见的地质剖面图展现地质地貌演化过程,考生要推断演化顺序、判别地层关系,涉及三大类岩石、沉积和侵蚀等,也蕴含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原理和规律。
2.2注重任务设计,关注思维能力
试题创设能够突出表现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典型测试任务,明确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创新意识培育。第17(1)要求考生评价河流水电站修建的自然条件,权衡利弊并进行决策。第18(1)采用“任选其一”的设问,开放亲切,给予考生发挥空间。
2.3考虑学情差异,注重精准分层
基于疫情对本届考生的影响,试题形式和话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相似性,便于考生顺利答题。第19(1)题从题目理解、具体分析等强化作答层次感,考生应从“解题”到“解决现实问题”,淡化模板式答题。
三.坚持以图育美,充分发掘图文表达的创新性
3.1丰富信息载体,创新图文表达
试卷设计图像15幅,类型丰富、大气美观,探索表达新形式,提高图文资料可读性和亲和力。一是突出图表的清晰易辩。图7以方格形式表达地铁站客流变化,方便考生比较判断。图8、图15采用晕渲图,便于考生提取地理特征。二是延续地理故事题材,激发学生阅读思考,深入情境分析。三是图文灵活配置,第16题以“研学手册”小贴士形式,减少了大量文字叙述,突出重点信息。
3.2注重数据使用,解释地理问题
结合选考群体特征,试题呈现多组“地理小组”和“科考队”的观测数据,考生应深入分析地理数据、结合数据解释现象、理解数据地理意义。第16题通过径流量数据对比、梯田面积和减沙程度数据绘制和分析,引导考生理解水土保持的丰富内涵。
四.注重素养考查,充分体现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4.1关注考生综合思维的“深与广”
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考查。第17(1)拟在雷卡河修建水电站,考生需运用所学知识,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综合分析建设水电站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4.2关注考生区域认知的“单与多”
区域认知考查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区域单要素认知考核,如第3、4题涉及植被、气温;二是区域综合因素的认知考核,如第16(2)题需要考生综合分析影响高品质樱桃的因素。
4.3关注考生人地协调观的“主与客”
引导考生从主观和客观层面分析和评价现实人地关系。第13题关注气候条件对舟山群岛民居形态的影响。第18题涉及草原地区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4.4关注考生地理实践力的“问与思”
一是通过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增强考生参与感。第4、5题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从数据反推测量时间。二是注重考查学生实践思维。第16题设计三个任务,考生需系统观察和处理地理信息,提出创造性想法,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