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玩具、课外读物、辅导材料……最近,李女士搬家整理东西时,大吃一惊!家里两个孩子的学习用品实在太多了,而且不少都没怎么用过。
这并非个例。李女士身边的同事、朋友也大都有类似的遭遇。
现象
学习用品太浪费
很多作业本只用了几页
李女士的儿子上初三。搬家整理儿子的物品时,发现了不少只写了几页的作业本,田字格本、生字本……足有六七十本。除了作业本,还有不少用来包课本的透明书皮。“都是学校老师要求买的。”李女士说,每学期开学,老师都会列出需要购买的作业本,并要求用透明书皮包上。一学期下来,作业本用不完,到了新学期,又是全新的“作业本清单”。“学校让家长准备,我也没多问,老师有要求,咱就买新的呗。”李女士翻看着这些还算新,但儿子已不再使用的作业本,很是无奈。
姜女士家,则是水彩笔“泛滥”。为了培养两个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姜女士给孩子们买了多色水彩笔、彩色铅笔等。孩子倒是很喜欢绘画,就是每次画完,不盖笔帽,随处乱丢。一个月下来,24色的水彩笔缺了好几根,现有的也因为不盖笔帽,画不出颜色了。“没办法,又得重新买。”一提起水彩笔,姜女士就直叹气。
孩子的学习用笔,也是一大浪费。按压式的圆珠笔,被拧开了,笔芯和里面的弹簧都找不到了;直液式的走珠笔,笔头被戳进去;盖帽式的笔,笔帽总是找不到……“看似是孩子粗心,其实,是压根儿没意识到要珍惜文具。”姜女士说。
还有的家长“吐槽”,给孩子买橡皮都是论“包”买。为什么不一块一块买?原来在学校,橡皮是孩子的“玩具”之一,不少小男孩儿的橡皮没用几天,就成了碎块。还有的孩子喜欢在橡皮上刻字、刻小动物……“橡皮每次都不是被擦完的,而是被‘碎尸万段’的。”余女士说。
李女士的一位同事,孩子正上小学。孩子班级里有一个小箱子,专门用来装同学乱丢的铅笔和橡皮,每学期箱子都能装满,但从来没人认领。
闫女士一次去女儿学校参加公开课,家长和孩子一块儿听。闫女士看到地上有铅笔,就捡起来问周边的同学是谁的铅笔,但没人搭理。下课后,闫女士拿给老师。
兴趣培养也浪费
百本丛书大部分没翻过
李女士搬家,最头疼的就是整理书架,不是因为自己的书太多,而是孩子的课外书太多。
儿子从小到大,父母买的、亲戚朋友送的课外读物占据了书架的半壁江山。其中,《少年大百科全书》多达上百本,除个别打开过,大部分连翻都没翻过,甚至不少书还封着塑封。现在,儿子上了初三,更不会再看这些面向低幼儿童的图书了。
两个孩子,大的没看,那给小的看呗。可是,她家小的还不到5岁,但已有了自己的书架,塞得满满当当,不少书也没翻开过。“孩子想要,就给买了,给孩子的东西,总想买新的。”李女士说。
从小学到初中,余女士给自己孩子报过一些课外班。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会发印着LOGO的书包、笔记本、笔袋等物品,光是这些赠品就是一大堆,笔记本没怎么用过,好几个书包都没有拆。
余女士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参加合唱团,每次演出都会专门采购一次服装,家里存了有十几套,这些演出服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下了舞台,就基本再没机会穿。
溯源
家长:总想让孩子用新的
除了学校要求,家长为什么总是不断给孩子添置各种学习用品?
“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跟现在比肯定要差一截,有过羡慕别人有,自己却没有的经历。到了自己为人父母,就希望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让孩子比自己幸福。”李女士说,“我不想让孩子羡慕别人。”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女士平时工作很忙,拿不出太多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心有愧疚,“买买买”就成了她“补偿”孩子、表达关爱的选择。
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类公号也在推波助澜。“随便打开一个育儿公众号,都在推荐各种商品,看多了难免不动心。而且,同事和朋友之间也会分享,别人买了觉得好,我也想给孩子安排上。”余女士说。
孩子:是你想买不是我想要
家长们用心良苦,可是,孩子却并不领情。
“过剩”的物品,丢掉实在可惜。李女士想让孩子看看,还有没有能坚持使用的物品。可是,儿子的选择出乎意料,李女士眼中可以继续使用的笔记本、可以继续看的书、继续穿的衣服,儿子都大刀阔斧、毫不心疼,直接“一扔了之”。
“这些都是钱啊!为什么你一点不心疼?而且,这些都是品质很好的东西!”李女士说。儿子的回答也很直接,“这些是您要买的,又不是我想要的。我用不上、也不喜欢的东西,留多久我也不会用,跟花了多少钱、品质好不好没有关系。把它们放在我这儿,才是浪费。”
李女士无奈,只好建议儿子送给亲戚家的弟弟妹妹,儿子又不配合,“人家又不是您的垃圾桶。再说,您喜欢的东西,怎么知道人家也喜欢?”
没办法,李女士只好自己动手,整理出一部分低幼儿童读物,尝试着赠送给几位身边有小孩儿的朋友。结果,转了一圈,书也没送出去,因为家家户户都过剩,没人要。
呼吁
别用买买买代替亲子沟通
教育专家建议,遏制学习上的浪费,需要共同的努力。家长要抽时间陪伴,避免用“买买买”代替亲子沟通;孩子则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节约、环保的意识。学校更应该担起责任,加强家校沟通,从避免“作业本”浪费开始,帮助孩子学会节约。
一位教育业内人士分析,与给自己购买化妆品、服装相比,给孩子买学习用具,家长往往会认为是“投资”。但“投资”也要讲究效益,过度“投资”,不问“回报”,显然是不成功的“投资”。家长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按需购买,避免浪费。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宗春山表示,书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一本好书能流传下来,一定有知识、情怀、信仰在里面。家长要用刷手机的时间读书,并跟孩子分享读书的快乐,培养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家长与其给孩子买很多书,不如踏踏实实地陪着孩子一起读一本书。陪伴才是最奢侈的给予。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处。现在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出去玩,去游乐园,去旅游,却不重视让孩子独处。独处是孩子精神发育的一部分,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发现自我、跟自己对话,都需要一点时间做“白日梦”。成人跟孩子相处要用分享的方式,而不是说教。
家长和学校要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要引导孩子思考,生命是每一个人的信仰,你到底要怎样度过这一生?而且不能只为自己、只为一代人想,要为后世子孙着想。地球还要存在下去,我们如何为它作贡献?比如不能制造太多垃圾,让地区不堪重负,由此就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节约。
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多做慈善和公益,发育他的“社会脑”,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理解父母。建议家长一定要走出狭隘的物质消费的误区,可以带着孩子参与“童心市集”等公益活动,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建议
加强循环利用教育的引导
学校也要加强对孩子的艰苦朴素教育。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校曾经组织过“课本漂流”活动,即让上一届的学生把课本传给下一届用,但却没有推广开来。究其根本,还是家长觉得教材是小钱,不舍得让孩子用二手的,忽略了艰苦朴素教育。学校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坚持开展相关活动。
一位教育业内人士坦言,家校更要加强沟通,加强循环利用方面的教育,引导家长按需购买学习用具,学生珍惜学习用品,鼓励循环使用学习用具,从避免“作业本”的浪费开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