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寒门学子获得更多制度帮扶

2021-04-21 10:30:59

来源:互联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流传,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出生小山坳,母亲离家、父亲早逝,自小就与贫穷和苦难抗争最终完成学业的经历。目前,他已就职业于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

这篇“致谢”之所以引发众人强烈共鸣,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所带来的启发和示范效应。凭借学习奋斗奔向不一样的人生,这条路人人可走,但是否人人都能走得通?

近年来,有关“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不时出现,教育资源充分、优质、均衡与否屡成热点话题。当“鸡娃”“牛娃”在牛校、名校“一日千里”时,还有不少出身于困难家庭,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子女举步维艰。在被这份“致谢”感动之外,如何激发更多行动,让今天处于困境、生活困难的学子们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向新的天地,或许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对县乡教师培训投入,职称评定要采取优惠倾斜的政策”;教育部日前作出部署,明确2021年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前几年,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成都七中学生通过一块共享屏幕上课,优质资源更充分地惠及到了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孩子;以“80后白发爷爷”张鹏程为代表的新一代乡村教师,凭借着如火的初心让乡村里的孩子们有了可以触摸的未来和希望……

同时,帮助贫困地区彻底脱贫,提高相关地方的发展水平,也是让教育更有保障的重要基石。黄国平博士在“致谢”中写到,自己小时候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仔和出租水牛”。通过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让农村的生活更好一些,让生活的苦难对当地孩子们的羁绊再少一些,让教育改变命运的理想再切近一些、丰满一些,是一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城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的公平才有望进一步实现。

方方面面资源和物质的保障与倾斜,有望让农村的孩子们摆脱自卑,身心健康。让他们努力过后不再仅是博得一个“小镇做题家”的称号,而是带着理想与自信从容前行,在学成之日还能反哺家乡或者帮助更多的人改变命运,这才是我们所期盼的良性循环。

不能忽视的是,一份高学历或许不足以让他们“扭转乾坤”——城市中的高房价、乡村里体弱多病的父母,当这些与职场上的晋级、竞争交织在一起,曾经学业上的成就很可能在现实面前变得黯淡无光。

所以,面对这样一份“致谢”,期待各方能有更多的行动,让寒门学子不仅能更容易地走出来,而且能更顺利、愉快地走下去。这不仅是在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更是在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整个社会的风向。

关键词: 寒门 学子 获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