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长向央广反映,孩子参加了一项“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多个“渠道商”承诺,只要花一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该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从而帮助孩子“小升初”加分。
以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命名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从2003年起举办,不少考生因在该比赛中获奖而被大学自主招录。但上述“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由某教育机构主办,是几经更名后的山寨货。
此前因多个获奖作品受质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发热议。教育部因此要求中小学生竞赛要全面自查,坚决防止参赛造假行为,并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如此背景下,山寨“叶圣陶杯”作文比赛万元可买奖,表明一些非法组织和人员仍在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割韭菜”,有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并查处。
过去,一些培训机构恣意夸大学科竞赛在升学中的作用,导致“学科竞赛热”失去理性。学科竞赛本来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好经”,但在功利诱惑之下被念歪了。学科竞赛本应属于“小众运动”,却变成了“大众项目”,以“奥数”为甚。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或需要学习“奥数”,但因其在择校、升学加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很多学生学习“奥数”、参加“奥数”竞赛的动机变得功利起来。
近年来,多方都致力于对各种竞赛进行管理和规范,比如,2019年、2020年,教育部分别发布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只有30余项全国竞赛进入“白名单”。此外,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严禁择校;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国内获奖生保送大学的资格,等等。
如今,山寨“叶圣陶杯”考验着竞赛管理的韧性。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更多公平公正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学科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同时,应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引导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主动抵制违规竞赛活动,发现线索及时投诉举报。特别是,要通过出台有效措施、改变竞赛奖励机制等,净化竞赛环境,弱化功利诱惑,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这才符合义务教育和学科竞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