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育课带来的变化

2021-03-25 09:46:49

来源:互联网

3月12日12时40分,天已有些阴。

北京八中,一群十几岁的少年跑到操场上集合,阴沉的天并没影响他们的兴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跃跃欲试。

这是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的学生们,他们正准备去上一堂体育课。体育教师徐东良组织学生们排好队,公布了体育课的“内容和目标”——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地铁一号线到达玉泉路地铁站,再徒步走回学校,全程9公里。

孩子们能行吗?

“没问题,这是少儿班的传统。”徐东良说,将体育课融入大自然,是八中坚持了30余年的探索,孩子们在一次次远足中,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野蛮体魄,文明精神。

自然体育课,不止于体。

走出校门 亲近自然

“真没想到作业并不多,但体育课比别的学校多很多。”一位新生家长如此描述对八中少儿班的第一印象。

少儿班每天都有体育课,每周五还要走出校门,上一堂课时长达半天的自然体育课:远足、登山、游泳、划船、滑冰、自行车骑行、定向越野、独轮车、抖空竹、腰旗橄榄球……丰富多彩。

时光倒回30余年前,体育课可没现在这么多花样。当时,八中还只有一个200米跑道的水泥地操场,活动空间、体育设施受限,体育课的内容也单调乏味,虽然不少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并不爱上体育课。

1985年,一群少年的到来,推动了八中体育课的革新。

那一年,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正式创办。每隔一年,学校面向小学选拔几十名9至10岁的智力优秀少年,帮助他们用4至5年完成小学五年级至高中学段学习,参加高考。少年们个个智力超群,成绩优异,十四五岁考入知名高校的例子比比皆是。

望着被赞誉包围的孩子们,八中教师的心中开始为另一个问题担忧,“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且因为年龄小、学制短、要求高,生活相对封闭,面对社会的基本适应能力、面对大自然的基本生存能力不尽如人意。”

升入大学后,这短板更为明显。

“孩子们的智力没问题,但与普通教学模式下18岁考入大学的学生相比,少儿班的学生在身体、心理、情商方面都有差距,这很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一位八中少儿班的老师说。

怎么办?学校想到了体育课,“一定要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开好体育课。”当时已年过半百的体育教师杜家良开始攻关。

但学校场地、器械受限,增加的体育课到哪里上?“没关系,咱们到大自然中上。”杜家良创新开设了自然体育课,山岭、树林、公路、田野、冰面、游泳池,甚至台阶、土坡、高地都是体育“课堂”、体育器械……

自然体育课,迅速受到欢迎,每周五走出校门去锻炼,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事。

2000年开始,杜家良的徒弟徐东良接棒少儿班体育教学,自然体育课变得更加丰富。

步行至天安门看升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明城墙遗址公园慢跑、做游戏,学习北京历史;登香山,在颐和园定向越野……远足是自然体育课的传统项目,学校设计了20余条远足路线。每次孩子们走出校门前,老师们都会提前踩点,具体到

何时休息,在哪儿休息,休息几次……“安全第一!”徐东良说。

甚至雨雪天气,都被老师们利用起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们不会躲进教室,或是打雪仗,或是依据雨势远足,接受天气的考验。“孩子们很喜欢,也很有效果。”徐东良说,“比如下大雪时,看着窗外的雪花,学生们的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我们会调整教学安排,带大家去公园打雪仗,接受大自然的锻炼,再回来继续上课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城市远足 不止磨炼

集合完毕,远足开始。望着走出校门,向玉泉路地铁站进发的孩子们,徐东良的脸上浮现出笑意,“9公里,小意思,他们没问题!”

的确,这并非最远的远足。

八角游乐园、国贸、大望路……每一次远足,孩子们都期待能走得更远。

一次远足,孩子们要从八角游乐园地铁站走回学校,13公里。临出校门时,带队老师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希望大家17时前回到班里。”

14时30分,大部队在八角游乐园地铁站下车,10岁学生小杨已觉得脚下有些发虚,她挺起腰,深吸一口气,咬牙坚持。伙伴们也都和她一样,“别掉队!”“走得快的,等等后面的同学”……大家相互鼓励着,“17时前回到班里”,孩子们相信自己能完成。

走过四环,腿已经酸了,脚也有点儿疼,在路边坐下的想法愈来愈强烈;三环到了,只有一位同学身体不适,乘公交车回了学校,其余人虽然步伐已明显沉重,但都在坚持……

16时,16时30分……“复兴门的彩虹桥就在前面!大家加油!”打头的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同学们一阵欢呼,竟迈开脚步跑了起来……

穿过最后一个地下通道,校门越来越近了,进入教学楼,大家强忍酸痛,迈开双腿一步两个台阶……徐东良就站在班级门口,笑眯眯地望着孩子们,“同学们都非常守时,祝贺大家顺利完成任务。”

每一次远足,还有附加的任务;每一次远足,学生们收获的也不仅仅是体能。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完成9公里远足,还要完成一个小任务,整理路边的共享单车。”

在玉泉路地铁站,徐东良公布了此次远足的“附加任务”。“没问题!”同学们信心十足。

一路上,只要发现随意摆放的共享单车,学生们就会合力将单车扶起来,摆整齐。刚开始,同学们走得很快,整理单车,配合默契;渐渐地,孩子们的脚步、手里的动作都慢了下来,但没有一个学生放弃。“其实学生们已经累了,不过他们用意志坚持,用友谊相互鼓励扶持。”徐东良说。

回到学校,学生们写体育周记,“责任感”和“自豪感”出现在很多人的笔下,“这正是自然体育要培养的信念——强健体魄的同时,体验承担社会责任的光荣。”徐东良说。

每年秋天,老师们会带学生们爬香山,“不是顺着游客们常走的石阶上山,而是走人迹罕至的‘荒路’。”徐东良说,爬山过程中,学生们要克服身体困难,熟记路线,在感受大自然中掌握生存技能。

冒雨爬山是学生们难忘的自然体育活动之一。虽然只是蒙蒙细雨,向上的山路也会变得湿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登山路线调整为坡度平缓、有扶手的石阶路。在登山过程中,有学生并不想爬,但又不甘落后,互相较劲、互相帮助,一个都没有落下。一名学生详细记录了内心变化:从恐惧到兴奋,从咬牙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脸上的汗水和雨水,掩不住登顶后的欢笑。“面对特殊环境,做好自我保护,经受各种情景的考验,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徐东良说,登山这一项目贯穿学校生活,学生们真正经历了体力和意志的磨炼,在疼痛和汗水中感受到超越和战胜自我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体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兴奋与畅快。

一次次远足,一滴滴汗水,“克服”“征服”“战胜”“超越”“责任”“担当”“热爱”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中,“这就是自然体育想赋予孩子们的品质。”徐东良说,在他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今后的人生,这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徒步林海 领悟精神

远足,不止于北京。

5月,距北京384公里的塞罕坝林场,新绿初绽。

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沛、森林茂密,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的原始森林、草场、河流一度因过度开垦而退化成荒原沙地。经过新中国几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荒漠再成林海。

这片林海,也成为自然体育的课堂。

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为孩子们打开一幅奋斗的画卷:一代代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顽强扎根,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也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孩子们听得入迷,挽起袖子,挖坑,剪根,放苗,填土,为塞罕坝再植新绿。“看着刚种好的小树苗,我们心中成就感满满,忘记了汗如雨下的辛苦和灰头土脸的难受,只在心中默默祝愿它们早日长大成材。”一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徒步林海,是更大的挑战,20余公里山路,一天走完。

最开始的几公里,就有学生力不从心,手脚并用往上爬;到达第一个休息点之前,大部分同学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带队教师说。在克服饥饿、口渴、身体酸痛等困难的同时,学生们掌握了很多生存技能:捡起路边掉落的树枝作为登山杖,看太阳识别方向,翻越陡坡时注意平衡,同学之间互相扶持、不掉队……成功走出林海的那一刻,孩子们的脸上满是喜悦和自豪,“亲身体验,让我们真切领悟到塞罕坝人的奋斗精神。”

塞罕坝不是终点,孩子们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壮美——

浙江绍兴,行至兰亭,师生环坐于潺潺流水边,流觞曲水,背诵《兰亭序》;在南宋名园沈园中,师生吟诗作对,感悟陆游诗中的“爱国爱乡爱情”;在东湖,观峭壁奇石、山水交融,聆听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在鲁迅故里,寻找“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痕迹,课本中的文字,都变得生动起来……“我仿佛看到少年时期的周树人在泥墙根捉蟋蟀,一会儿又从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下来……这平凡的小菜园,不知承载了多少他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学生小关说。

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孩子们不仅触摸着中国航天的辉煌,还自己动手,制作固体燃料火箭。领材料、听讲解,查阅资料,开始试验……“点火!”一个个小火箭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孩子们激动地跳着,喊着,一张张仰望星空的脸上,写着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向往。

……

自然体育,已不仅仅是体育课,还是地理、语文、历史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

30余年,少儿班送走了一届届毕业生,自然体育课是孩子们共同的难忘回忆。

“初入八中时,体育测试50米跑了8.99秒,毕业体测时达到了6.5秒。”毕业生小缑说,成长不仅在身体上,“在自然体育课上,我学会了去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上大学后,小缑主动申请加入学校体育部,策划举办了很多活动,“自然体育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还有无尽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我做有担当的人。”

“中小学体育20条”生效后

新学期伊始,一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的行动在北京中小学中展开,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20条措施,正改变着中小学的体育课堂。

依据“中小学体育20条”,北京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由此前倡导的每天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增至校内外各1小时。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特别说明,课间和午休时间不计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新学期的体育课,增加的不仅仅是课时,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甚至学生都当起“小老师”。

每天早上7时30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开始体育锻炼。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平板支撑等训练,音乐转换,学生们也改变训练项目……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困倦消失,孩子们显得精神。这是该校推行的零点体育活动。校长芦咏莉说:“学生运动完再进教室学习,注意力、专注程度会明显提高。”

在一零一中学,除了必修的体育课,学生每周有一节60分钟的选修课和一节40分钟的活动课,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跆拳道、瑜伽、篮球、足球、羽毛球、有氧操、体质提高、迷你马拉松等20多个运动项目。“这两类课不但补充了体育课时,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与爱好的平台,为一生的体育爱好打好基础。”一零一中体育教师孙冬说。学生们还自发组织了“101跑团”,每天放学后,操场上自觉跑步的学生,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激励了更多学生加入自觉锻炼的大军。

八中操场的跑道上,体能课的学生正进行长跑热身;操场草坪上,男生们练习着足球传球;形体教室里,女生们随着韵律节拍,跳着健美操……40分钟的体育课,10个体育项目课程同时进行。

“每名学生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八中教科室主任赵鑫说,学校将体育课程分解为10余项具体项目,学生依据兴趣,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走班学习,“游泳课是八中学生的必修课。”

北京四中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田径、健身、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跆拳道等10余个项目的选学课程。“我们根据学生特点,拿出一节体育活动课给学生,让每名学生大胆施展所能,带领自己的同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锻炼。”该校校长马景林说,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角。

不仅学生锻炼,各科老师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一零一中、八中都开设了体能课,这门课程涵盖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多种训练内容,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练习效果,老师们坚持和学生一起练习,“即使是绕着圆明园跑步一个小时,我们也会全程陪伴学生。虽然很累,但是眼看着孩子们的体重趋于标准,体能不断提升,大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零一中一位老师说。

北京四中则鼓励所有科任课老师都参与学生的体育课,和学生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体育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习惯,也是人成长发展的必需。体育对人的意志和品格的作用极其重要。体育所带来的好处和长处助益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体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体育不仅仅是一门课,希望通过体育课的改动、改革来撬动和推动全面育人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真正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存,使学生能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更有用的人,更有持久力的人。

关键词: 自然 体育课 带来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