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如何让孩子过个有意思的年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和我小时候相比,简直每一天都像是过年。结果,等到了过年的时候,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了。”临近春节,妈妈小璐最发愁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值得记忆的春节?随着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家长都和小璐一样,忙着和孩子一起寻找“年味儿”。
福 写福字蒸年糕
找回妈妈小时候年味儿
如何让自己4岁的宝宝过一个有年味儿的春节?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小璐说:“那时候,虽然物质并不丰富,但穿件新衣服、吃块年糕、放串鞭炮、收到一个10元的红包,过年的喜悦感就能从心底溢出来。”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姥姥会在晚饭后贴上灶王爷画像,并摆上一盘子关东糖,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巴甜,好上天去“汇报”点好话。不过,那一天,小孩子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吃到关东糖。接下来的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按照民俗老礼儿,几乎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大年三十,妈妈炸鱼炖肉散发的香气,爸爸带着孩子贴窗花、贴春联,都是记忆里浓浓的年味儿。“过年,过的就是一种仪式感。”
小璐决定,今年也要带着孩子找回旧时的年味儿。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她带着孩子,自己画了一张灶王爷,一边用画笔上色,一边给宝宝讲了灶王爷的传说故事。看“小猪佩奇”动画片长大的宝宝听到这个民间传说,居然专注到目不转睛,还拿起一块糖瓜往灶王爷嘴里送。
写福字也是传统新年必不可少的项目。小璐准备好毛笔、墨汁和红色宣纸,用毛笔蘸好墨水,手把手带着孩子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上福字。孩子顽皮,非要自己拿着笔写,结果弄得满手满脸全是墨汁。这个开心的过程,她相信会在宝宝的头脑中形成对新年的记忆。至于这个福字,小璐也准备在大年三十早上,让孩子亲手贴在大门上,并告诉孩子,这代表着新一年要开始了……
小时候,过年还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蒸年糕。“平时都是从外面买年糕,今年过年自己带孩子做一个。”小璐买来了糯米、豆馅、果脯、芝麻,按照传统做法先蒸好糯米,再层层叠叠摆好豆馅。最后是让宝宝自己参与的环节——摆上各色果脯,并逐一告诉孩子每种果脯的名称。山楂脯有点酸、梨脯甜甜的、瓜条的味道有点怪……孩子觉得制作年糕特别有意思,尝到了“妈妈小时候的年夜饭”,还知道了过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
“带孩子体验旧年礼,既教了宝宝传统民俗,也让我自己重温了记忆里幸福的时刻……”小璐说,传统需要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福 画年画剪窗花
体验北方过年的老习俗
距离除夕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依依和妹妹悠悠已经开始每天掰着手指头倒计时。姐妹俩出生在一个南方家庭。今年,响应疫情防控需要,留京过年的父母将为她俩准备一个充满北方年味儿的春节。
放寒假前,依依学校的老师问孩子们如何过年,大家七嘴八舌地介绍起自己的春节记忆:包饺子、贴窗花、挂年画……轮到依依时,她有些茫然,告诉老师和同学:“我们除夕就是吃年夜饭,不包饺子。”不少同学露出惊讶的表情。
一回到家,依依就向爸爸妈妈提出了心愿:想过一个和同学们一样的年。这让家长犯了愁。张先生和爱人从浙江来北京工作生活15年,虽然早已适应北方的生活,但过春节依旧还保留了南方的习惯:除夕夜烧一桌丰盛的晚餐,开一坛上好的黄酒,大家举杯相庆。“在老家农村,还会有人家写春联、磨年糕。但是,在城市里,现在过得比较简单了。”张先生说。
如何让在北京过的这个年有滋有味,张先生一直在琢磨。女儿的心愿顿时让他找到了方向:那就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北方的年味儿吧。
随着除夕临近,过“北方年”的准备已经开始。依依妈妈买回一叠红纸、几幅“牛气冲天”主题的年画,张先生拎回了5斤面粉。“就是用来包饺子的,以前从来没买过这么多面粉。”他笑道。这几天,依依在妈妈的指导下,正在练习用红纸剪出各种漂亮的窗花。“家里的每一扇窗户都要贴上我剪的窗花。”她说。妹妹则喊着要在除夕夜帮外婆擀饺子皮。
到底这个年够不够北方味儿?张先生还没有把握。他们从来没包过饺子,能不能包好,会不会露馅儿,他也没有把握。但是,能给孩子一段开心的别样记忆,这就足够了。
过了腊月二十五,好消息传来,张先生的朋友一家今年也放弃了去海南过春节的计划。这位朋友是地道的老北京,听说张先生家要体验“过北方年”,当即提出除夕带着家人一起来张先生家,“合伙”过年。“这下不担心年味儿跑偏了,他们还会准备灯谜,除了不放鞭炮,都按照小时候在胡同里过年的模样来。”张先生说。
当然,到了正月初一,张先生家还是会煮一锅热腾腾的汤圆。“这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他说。
福 写书信寄年货
感受在线团聚的新年礼
“亲爱的姥姥姥爷,见字如面。今年春节,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回东北老家陪您过年了,但是距离阻隔不了亲情,您寄的包裹已经收到了,都是我最爱吃的家乡美食,除夕那天,妈妈会把它们做成美味的年夜饭!”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毅和爸爸妈妈收到了一箱“沉沉的快递”。于是,他便拿起纸笔,向远在吉林的姥姥姥爷寄去全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一家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老家,返回北京时,爸妈给我们准备的年货更是塞满了旅行箱。”小毅妈妈说,今年因为疫情,一家人留京过年,往年春节假期结束时“塞满的旅行箱”,变成了“沉沉的快递箱”,“隔空传送的包裹里,是家乡的味道,塞满了冰箱,更暖了儿女的心。”
作为“回礼”,小毅和爸爸妈妈也采购了一整箱北京特色年货,随包裹附上了一封小毅主笔的“拜年信”。
“写信在我们这代人的眼里是一种有点‘过时’的交流方式,很久没接触了。但对孩子来说,写信格式是什么样的、字句如何斟酌、用什么信纸等,这些都是新鲜事。”小毅妈说,因为疫情,让书信这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回归生活,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增添了一份醇厚,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写信拜年,有心意,也有新意。”
少串门,少聚集,见面拱手相迎……疫情之下的春节,孩子们自觉形成了不少“新年礼”。小毅在信中提醒姥姥姥爷:“出门一定做好防护,勤洗手,家里常通风。姥姥爱打麻将,今年过春节,就别上朋友家串门了,现在流行和朋友打电话、发微信拜年,在线上相约送祝福。”
除了要“见字如面”,小毅还和姥姥姥爷约好在大年三十“见屏如面”。“我们全家都期待着和姥姥姥爷‘云团聚’。”小毅说,不仅是他们一家三口,舅舅、小姨各家都会赴约,大家一起打开视频,互道祝福、抢红包,在线同屏包饺子,“共享”年夜饭。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和我小时候相比,简直每一天都像是过年。结果,等到了过年的时候,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了。”临近春节,妈妈小璐最发愁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值得记忆的春节?随着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家长都和小璐一样,忙着和孩子一起寻找“年味儿”。
福 写福字蒸年糕
找回妈妈小时候年味儿
如何让自己4岁的宝宝过一个有年味儿的春节?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小璐说:“那时候,虽然物质并不丰富,但穿件新衣服、吃块年糕、放串鞭炮、收到一个10元的红包,过年的喜悦感就能从心底溢出来。”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姥姥会在晚饭后贴上灶王爷画像,并摆上一盘子关东糖,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巴甜,好上天去“汇报”点好话。不过,那一天,小孩子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吃到关东糖。接下来的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按照民俗老礼儿,几乎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大年三十,妈妈炸鱼炖肉散发的香气,爸爸带着孩子贴窗花、贴春联,都是记忆里浓浓的年味儿。“过年,过的就是一种仪式感。”
小璐决定,今年也要带着孩子找回旧时的年味儿。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她带着孩子,自己画了一张灶王爷,一边用画笔上色,一边给宝宝讲了灶王爷的传说故事。看“小猪佩奇”动画片长大的宝宝听到这个民间传说,居然专注到目不转睛,还拿起一块糖瓜往灶王爷嘴里送。
写福字也是传统新年必不可少的项目。小璐准备好毛笔、墨汁和红色宣纸,用毛笔蘸好墨水,手把手带着孩子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上福字。孩子顽皮,非要自己拿着笔写,结果弄得满手满脸全是墨汁。这个开心的过程,她相信会在宝宝的头脑中形成对新年的记忆。至于这个福字,小璐也准备在大年三十早上,让孩子亲手贴在大门上,并告诉孩子,这代表着新一年要开始了……
小时候,过年还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蒸年糕。“平时都是从外面买年糕,今年过年自己带孩子做一个。”小璐买来了糯米、豆馅、果脯、芝麻,按照传统做法先蒸好糯米,再层层叠叠摆好豆馅。最后是让宝宝自己参与的环节——摆上各色果脯,并逐一告诉孩子每种果脯的名称。山楂脯有点酸、梨脯甜甜的、瓜条的味道有点怪……孩子觉得制作年糕特别有意思,尝到了“妈妈小时候的年夜饭”,还知道了过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
“带孩子体验旧年礼,既教了宝宝传统民俗,也让我自己重温了记忆里幸福的时刻……”小璐说,传统需要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福 画年画剪窗花
体验北方过年的老习俗
距离除夕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依依和妹妹悠悠已经开始每天掰着手指头倒计时。姐妹俩出生在一个南方家庭。今年,响应疫情防控需要,留京过年的父母将为她俩准备一个充满北方年味儿的春节。
放寒假前,依依学校的老师问孩子们如何过年,大家七嘴八舌地介绍起自己的春节记忆:包饺子、贴窗花、挂年画……轮到依依时,她有些茫然,告诉老师和同学:“我们除夕就是吃年夜饭,不包饺子。”不少同学露出惊讶的表情。
一回到家,依依就向爸爸妈妈提出了心愿:想过一个和同学们一样的年。这让家长犯了愁。张先生和爱人从浙江来北京工作生活15年,虽然早已适应北方的生活,但过春节依旧还保留了南方的习惯:除夕夜烧一桌丰盛的晚餐,开一坛上好的黄酒,大家举杯相庆。“在老家农村,还会有人家写春联、磨年糕。但是,在城市里,现在过得比较简单了。”张先生说。
如何让在北京过的这个年有滋有味,张先生一直在琢磨。女儿的心愿顿时让他找到了方向:那就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北方的年味儿吧。
随着除夕临近,过“北方年”的准备已经开始。依依妈妈买回一叠红纸、几幅“牛气冲天”主题的年画,张先生拎回了5斤面粉。“就是用来包饺子的,以前从来没买过这么多面粉。”他笑道。这几天,依依在妈妈的指导下,正在练习用红纸剪出各种漂亮的窗花。“家里的每一扇窗户都要贴上我剪的窗花。”她说。妹妹则喊着要在除夕夜帮外婆擀饺子皮。
到底这个年够不够北方味儿?张先生还没有把握。他们从来没包过饺子,能不能包好,会不会露馅儿,他也没有把握。但是,能给孩子一段开心的别样记忆,这就足够了。
过了腊月二十五,好消息传来,张先生的朋友一家今年也放弃了去海南过春节的计划。这位朋友是地道的老北京,听说张先生家要体验“过北方年”,当即提出除夕带着家人一起来张先生家,“合伙”过年。“这下不担心年味儿跑偏了,他们还会准备灯谜,除了不放鞭炮,都按照小时候在胡同里过年的模样来。”张先生说。
当然,到了正月初一,张先生家还是会煮一锅热腾腾的汤圆。“这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他说。
福 写书信寄年货
感受在线团聚的新年礼
“亲爱的姥姥姥爷,见字如面。今年春节,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回东北老家陪您过年了,但是距离阻隔不了亲情,您寄的包裹已经收到了,都是我最爱吃的家乡美食,除夕那天,妈妈会把它们做成美味的年夜饭!”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毅和爸爸妈妈收到了一箱“沉沉的快递”。于是,他便拿起纸笔,向远在吉林的姥姥姥爷寄去全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一家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老家,返回北京时,爸妈给我们准备的年货更是塞满了旅行箱。”小毅妈妈说,今年因为疫情,一家人留京过年,往年春节假期结束时“塞满的旅行箱”,变成了“沉沉的快递箱”,“隔空传送的包裹里,是家乡的味道,塞满了冰箱,更暖了儿女的心。”
作为“回礼”,小毅和爸爸妈妈也采购了一整箱北京特色年货,随包裹附上了一封小毅主笔的“拜年信”。
“写信在我们这代人的眼里是一种有点‘过时’的交流方式,很久没接触了。但对孩子来说,写信格式是什么样的、字句如何斟酌、用什么信纸等,这些都是新鲜事。”小毅妈说,因为疫情,让书信这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回归生活,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增添了一份醇厚,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写信拜年,有心意,也有新意。”
少串门,少聚集,见面拱手相迎……疫情之下的春节,孩子们自觉形成了不少“新年礼”。小毅在信中提醒姥姥姥爷:“出门一定做好防护,勤洗手,家里常通风。姥姥爱打麻将,今年过春节,就别上朋友家串门了,现在流行和朋友打电话、发微信拜年,在线上相约送祝福。”
除了要“见字如面”,小毅还和姥姥姥爷约好在大年三十“见屏如面”。“我们全家都期待着和姥姥姥爷‘云团聚’。”小毅说,不仅是他们一家三口,舅舅、小姨各家都会赴约,大家一起打开视频,互道祝福、抢红包,在线同屏包饺子,“共享”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