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节劳动课?今年秋季起高中实施新课改!

2020-08-25 14:49:44

来源:厦门日报社

今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使用新教材,到2022年实现高中所有年级全覆盖。省教育厅昨天发布《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三份配套文件。

新课改有两点变化值得关注。一是强调体能练习。指导意见强调,要处理好运动技能和体能训练关系,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每节课至少安排10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其次,特别强调劳动课。文件明确,高中三学年必须持续开设劳动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应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其他4学分,应至少在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内容“技术与生活”或“技术与职业”系列中选择1个模块,并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技能,劳动所选择的模块不应与通用技术科目所选择的选择性必修模块重复,学分不重复计算。

同时,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劳动素养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依据之一。

【解读】

志愿服务为何纳入劳动教育范畴?

业内人士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志愿服务第一次在高中学分分配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省教育厅做好普通高中(2018级)课程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了综合实践领域,社区服务占2学分,社会实践占6学分。当时提的社区服务跟现在的志愿服务有点交叉。

业内人士说,志愿服务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教育内涵,二者具有内在的高度契合性。比如,志愿服务活动和劳动教育都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育人”。

有人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家做做家务,在学校打扫卫生,到农田或工厂干体力活。业内人士说,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方面。通俗点说,劳动教育不单是体力劳动,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劳动教育。

市教科院基教室副主任郭贯群说,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都要融入劳动教育。比如,通过情景设置,在试题中考察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从劳动实践体验中获得认知,体悟劳动的价值、劳动的精神等。

关键词: 劳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