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就拿两百万年薪?
近日,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招录名单公布,今年共有4名毕业生获得该项目最高档年薪201万元。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支持,也有人调侃自己“酸了”。
企业通过提供高薪吸引科研人才、让人才入职后安心从事科研工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天才少年”最突出的两个优势,一是“天才”所指向的能力。此次拿到offer的几人无一例外,都在科研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二是“少年”的年龄。青年科研人才的知识储备是“最新版本”,而且思路比较活跃,更加敢闯敢拼。近年来,科技赋能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青年科研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而他们科研成果的价值,很难用几百万年薪衡量。
同时,高薪招揽“天才少年”,能反映出企业唯才是举、锐意进取的价值取向。任正非去年表示,希望他们能像“泥鳅”一样激活队伍,使公司焕然一新,就表达了这层意思。给予科研人才更优厚的待遇,不搞论资排辈,更能激发人们的研究热情,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技术的导向。只有通过科研人员进行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冲破封锁,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面对“破壁”挑战的不仅华为一家企业,但不是说其他无法给出两百万年薪的企业注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企业表达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有高薪聘请一种方式,高薪也不能代表一切。企业定位是什么、工作氛围是轻松还是压抑、晋升途径是否合理,以及公司能否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专业等等,都是人才进行双向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提到,一名入选者放弃另一家企业提供的更高年薪选择入职华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华为想把人才留住,显然也要重视对员工其他合法权益及合理诉求的保障。
从应聘者角度看,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只是一个比喻,几名入选者都是接受了高校多年专业培养,名副其实的学霸。“天才少年”终究是极少数,入选者经历了层层选拔才最终脱颖而出,他们能够获得高薪,与其能力素质相适应,作为顶尖人才被招纳,要面对的也是顶尖难度的科研任务。
肯定个人凭借能力与努力获得相应回报,理应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