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络法!中医通络这些方法你知道吗?

2022-05-12 15:45:31

来源:生命时报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以脏腑为核心,经络为枢纽。脏腑与经络紧密关联,使人处于一个稳定和完整状态。一旦人的经络不畅,则气血不通,感应功能也会受阻,脏腑功能运行不畅,影响人体健康。《黄帝内经》曰:“百病源于经络堵”。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络可调整脏腑功能,治愈疾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复门诊副主任中医师袁学雅根据常见通络法的特点,提供了内外合治的小方法,方便大家居家自我保健。

活血通络法。起因多由情志内伤、感受外邪、外伤出血、久病正虚等,都可导致血行瘀滞,身体各处如头面胸腹、四肢关节等均可出现血瘀络阻的表现,如皮肤瘀青、瘀斑等情况。可经常冲服桃仁、红花、丹参等中药代茶饮;按揉百会、膻中等穴;也可在四肢关节处(肘窝、腘窝)进行虚掌拍打,潮红为度。

行气通络法。肝主疏泄,调畅气血。当肝失疏泄,则气的疏通和畅达出现障碍,气机郁滞于内,引起脉络不畅,表现为脾气暴躁、失眠、记忆力不好等。常可冲服柴胡、芍药、陈皮、乌药等中药代茶饮;按揉太冲、天突、期门等穴;也可用双手手掌来回横擦胸部胁肋部,以热为度。

益气通络法。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有推动、激发和温煦的作用。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虚则血行迟缓,脉络不畅。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可冲服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等中药代茶饮;按揉中脘、水分、天枢等穴;可用双手掌心按于肚脐,做顺时针气方向的摩腹,以腹部发热为度。

养血通络法。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功能,肝藏血。血液亏虚、肝失疏泄则脏腑百脉失养、脉道失充、经络失滋,出现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无华、肌肤干燥、毛发干枯等病症。可用熟地、当归、川芎、芍药等中药代茶饮;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可在小腿内侧、胫骨后侧处脾经的循行中来回按压,酸胀为度。

滋阴通络法。阴虚是精血及津液亏损的表现,多见于劳损过度、久病失治或热病之后。表现为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反复咳嗽、胃脘隐痛、夜尿多等。可用熟地、生地、枸杞、麦冬等中药代茶饮;按揉或擦热背上的背俞穴(肺俞、肝俞、脾俞、肾俞穴等)。

温阳通络法。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的功能,阳虚生寒会导致生理活动减弱和身体机能衰退,出现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少气乏力等。可用熟地、山药、茯苓、山茱萸等中药代茶饮;按揉关元、中极等穴;或下腹部给予每天20分钟的热敷。

祛风通络法。风邪袭表,营卫失和,可见头疼恶风、肌肤瘙痒、颈项强直、肌肉酸困、筋骨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等。可用柴胡、葛根、防风、甘草等中药代茶饮;按揉太阳、合谷、曲池等穴。

散寒通络法。外感寒邪、过食生冷可见头身疼痛、恶风无汗、脘腹冷痛、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等表现。可用桂枝、杏仁、甘草、白术等中药代茶饮;按揉风池、风府等穴;双手五指自前而后梳头部,以头皮发热为度。

除湿通络法。湿邪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湿邪侵袭可见头脑昏沉、如裹布帛、肌肤不仁、肢体沉重、胸闷脘痞、食欲不振、水肿、尿少等。可用茯苓、白扁豆、薏米等中药代茶饮;按揉足三里、阴陵泉、梁丘等穴;可对双膝关节进行虚掌拍打,以红为度。

化痰通络法。痰饮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等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停滞积聚而成。可见吞咽异物感、干咳、头晕头痛、大便稀等表现。可用陈皮、桔梗、川贝、茯苓等中药代茶饮;按揉天突、肺俞、脾俞等穴;顺时针摩腹与横擦胁肋具有较明显的疗效。

温经通络法。寒滞经脉或阳虚失于温煦、血脉涩滞不通,可见筋骨关节疼痛、形寒肢冷、麻木不仁等证,常选用桂枝、芍药等中药;可按揉三阴交、太冲、涌泉等穴,定期艾叶或生姜水泡脚,祛风散寒。

辛润通络法。辛润通络法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旋覆花汤为主方,诸药合用,既可通络又可润养。常见如胃痛、胁痛、郁证、咳血、发黄等病证,可按揉期门、章门、乳根等穴,予以横擦胁肋部,开气门(患者仰卧在床,医者坐在侧面,用双手十指指肚,长指缩短,短指伸长,力求平齐,按劲平均,按在患者任脉线路)等手法。

搜剔通络法。搜剔通络法是指用虫类药物起到搜剔疏利、通经达络、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坚破积、散结消症之效,用于风证、痹证、痛证以及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一般在医院由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关键词: 百病源于经络堵 中医通络 脏腑核心 脏腑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