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2018年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死亡率首位原因,甚至高于肿瘤致死率,并且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我国目前几乎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脏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中医学的概念中,心是五脏六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指挥中心。中医讲“心为君主之官”,意思就是心在五脏六腑中处于君主地位,它是统帅,是主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果君主贤明果决,励精图治,自然麾下的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工作有条不紊,老百姓们安居乐业,所以君安则体健。但当有一些外界原因,或者是我们体内出了问题,导致心的气血失和、指挥调度失常时,其他脏腑失去统摄,功能紊乱,反映于外,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发生了改变。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人失去了精气神,反应也下降了,晚上睡不着,白天不清醒,还容易做一些纷杂的梦等。
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在养心方面有哪些康养理念?在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岐黄学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毛静远教授看来,无外乎以下五个方法。
运动:八段锦很养心
在毛静远看来,全民健身已经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主流认识,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这些传统运动方式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在家规律练习,可以柔筋健骨、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八段锦,作为历史悠久的古代导引术,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之一,动作简单,功效显著。
临床中发现,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因为稍微运动就会感到胸闷、胸痛、气短,担心症状加重,所以几乎不运动;还有患者非常急于求成,每天大量运动以求改善自己的心肺功能。“这两种行为都是我们不提倡的”,毛静远说,我鼓励患者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适度进行一些锻炼,做到“形劳而不倦”,既锻炼了身体,又不觉劳累疲倦才是最适合的状态。我曾经做过相关临床试验,发现规律练习八段锦,能明显帮助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康复,缓解疾病发作时的症状,减轻焦虑状态,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饮食:吃红、吃海藻和昆布
彭祖是传说中享寿八百余岁的养生家,以他为名的《彭祖摄生养性论》里提到“咸多伤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中医认为,咸味入肾经,长期饮食偏咸,会引起体内肾气偏盛。从五行藏象学角度说,肾气偏盛,制约心气,影响血液产生与运行,会导致血脉凝滞不通。所以,日常饮食应当清淡且节制,同时少油少糖,减少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等,这些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还有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缓解病情服用了利尿剂类的降压药,使得体内血钾水平降低,这时可适量食用一些含钾量高的蔬菜水果,比如菠菜、红薯、蘑菇、鲜枣、柑桔之类,从日常饮食中补充体内的血钾水平。毛静远说,中医学中有一种说法叫“五色养五脏,赤色入心”,平日多吃一些红色食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调养心脏。比如可以多食红枣补养心血、多吃山楂消食降脂等。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曾提出两个原则——软坚散结、益肾健脾,”毛静远说,这其中的前四字,就是认为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动脉粥样硬化类心血管疾病,从中医角度可以把它看作是“实性积聚”,通过软坚散结的方法使斑块趋近稳定,甚至消散,这个原则在动物学实验和临床中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我们还发现了一类药食同源的食材,例如海藻和昆布,大家平日适量食用,有利血管健康,降脂通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心脏保健和预防疾病。▲
作息:抓好夏季关键期
《黄帝内经》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醒我们应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养生,春夏为阳令,所以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为阴令,顺应收藏之气以敛阴。心在五行属火,与夏气相应,所以在夏日养心,因时制宜,能够事半功倍。具体在夏季该如何养心呢?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毛静远说,夏季昼长夜短,养生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晚睡早起,相对缩短睡眠时间,但不能强制熬夜。可以睡个午觉也对养心有益,中午11点到13点,这时心经最旺,小憩片刻能帮助缓解疲劳,改善冠脉供血,保护心脏。
夏季时,不必面对烈日心生厌烦,也莫贪凉、饮冷,这会损伤人体阳气。夏日外界环境炎热,人体阳气同样隆盛,体内津液受热熏蒸排泄出体表,形成汗液。汗属心液,过汗则伤心。所以夏季保持适当体育锻炼的同时,不必追求大汗淋漓,以微微出汗为宜,不然会耗伤人体津液。保持心情轻松愉悦,使人体气机调畅。情绪外放,减轻压抑,培养积极欲望,努力拼搏,锐意进取。▲
外治:常按内关强心脏
毛静远表示,穴位按摩能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效果,可选择内关穴(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部,向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揉按,每侧旋转按摩1~2分钟,不必太过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宜。内关穴是保护心脏的要穴,反复按压可以宁心安神,帮助入眠,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比如胸闷、胸痛、心痛、心悸。日常保健中,还可按摩神门、膻中、劳宫等与心脏相关的穴位,长期、规律坚持可以调理心脏,增强心脏功能,起到良好的养心护心作用。▲
情绪:不要大惊大喜
相关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系密切。毛静远说,目前西医已经开展了一种双心医学模式,也就是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重视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医也有类似治疗模式,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心藏神”“心主神志”,就是指心脏控制我们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提醒现代人应当警惕情绪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负面情绪导致心神不安,心脏受损,其他脏腑紧跟着就乱了套,人体健康也就出了问题。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是不是只要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就能达到情绪保健的目的了?非也,《黄帝内经》讲:“喜伤心”“喜则气缓”“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就是说大喜也会损伤我们的心气,导致精神涣散,神气低下。“过喜”违背了《上古天真论》中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之道。不仅“喜”会伤及心气,《经脉别论》中还记载“惊而夺精,汗出于心”,也就是说惊吓会使神气浮越,此时吓出的冷汗便是“心之液”,自然会耗伤心气。曾有这么一则笑谈,话说彼时宋军犹如神兵天降,正杀得金兵溃不成军、四散奔逃,岳飞麾下虎将牛皋拈弓搭箭直中金军首领金兀术臂膀,二人厮打于一处。牛皋趁势骑在兀术背上,后者怒目而视、悲愤不已,口涌鲜血而死,牛皋见状喜不自胜,竟也就因此笑死于金兀术背上。这就是“虎骑龙背,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的典故。小说是戏编,但此番情节并不是毫无根据。
换成西医的概念,两军交战时,二位主人公已过壮年,平日在行伍里喝酒吃肉,很少节制,饮食辛辣油腻,动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硬化。又一时情绪激动,导致心率加快,心肌局部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甚至有可能发展到心脏骤停。这种突然变化、过激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两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心血管疾病基础,再加上情绪刺激,直接影响到脑部血管,导致脑出血,引起急性猝死。
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强烈的情绪刺激,不要大惊大喜,保持心境平和,凡事看开些,淡泊宁静,戒骄戒躁。或者借助外物转移情绪,比如郊游、钓鱼、练字,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怡情养心。患者家属也应注意,无论喜讯或坏消息,都要循序渐进告知,以保护和稳定患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