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伤身伤社会 孤独感在全球蔓延

2022-03-25 14:26:11

来源:生命时报

习惯了独自在大城市打拼,却在一个人过生日时崩溃大哭;明明教室里闹哄哄,却感觉自己融不进这个班级;只要关掉电视家中就静悄悄的,想听远方儿女的声音,却又害怕打扰孩子的生活……对当代人来说,孤独似乎已稀松平常。

孤独感在全球蔓延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了悉尼大学一项涉及113个国家或地区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全球青少年孤独感流行率方面,东南亚地区最低,为9.2%,地中海东部地区最高,为14.4%;对于成人,该研究只分析了欧洲地区数据,北欧国家的孤独感流行率最低,东欧国家最高(年轻人为7.5%,中年人为9.6%,老年人为21.3%)。

很多国家都关注到了居民孤独感问题。美国某保险公司2018年发布的“美国人孤独指数”显示,46%的受访者时常感到孤独,47%常常觉得自己被遗忘,43%觉得与人群格格不入,还有43%感到缺少陪伴。英国乔科斯孤独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超过900万英国人时常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感蔓延,英国还设有“孤独大臣”一职,专门来解决国民孤独问题。还有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澳大利亚人每周至少有1次感到孤独;近1/3每周至少感到孤独3次。日本孩子的孤独感更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当被问及“你感到孤独吗”时,给出肯定答案的日本孩子多达29.8%。

在我国,无论男女老少,也都会受孤独困扰。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发现,35.1%的农村老人常感到孤独;一项涉及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四成人有孤独、压抑之感。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的报告显示,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侯玉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孤独感蔓延主要有四点原因。”

自我意识强,引发孤独感。如今,很多年轻人自我意识过强,可能会有“始终被注视”的感觉,带来较大的社交压力和社交焦虑,进而产生孤独感。

网络社交让人丧失独处能力。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过去以血缘、地缘、业缘主导的社会关系网正在改变。侯玉波说:“互联网能提供舒适的‘浅层社交’,带来虚假的友谊想象,让人有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也会让人丧失独处的能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旦独处就会焦虑、恐慌。

社会环境加重孤独。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前工业社会,人群间分工模糊,要完成农业耕作往往需要密切配合,社交就成了完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了工业社会,人群分工明确,几乎不再需要依靠他人,对社交的依赖性随之减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少,家族谱系也逐渐变窄,再加上同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心理会形成“隔绝”,加剧了孤独感。汤永隆也表示:“儿童缺少同龄人的陪伴,青少年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压力,成年人要面对职场竞争,老年人终日独守空房,这些也给各年龄段人群带来了孤独感。”

疫情造成人际疏离。侯玉波称:“为了防疫需求,不聚会、隔离等措施是必要的,但客观上会造成人际疏离。因此,孤独感成为了近几年来的一种重要情绪体验。”

伤心伤身伤社会

虽然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但严重的孤独感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负担,需要被正视和解决。

一方面,人际疏离产生的孤独会深刻影响身心健康。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工业化国家中,有1/3的人感到孤独;每12个人中就有一人的孤独达到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程度。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就做过一项著名的孤独实验。研究人员将重金招募的受试者关在隔音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棉手套,尽可能减少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除了进餐和排泄外,受试者必须24小时躺在床上。尽管报酬丰厚,但很少有受试者能坚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试者会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甚至出现了幻觉。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则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削弱免疫系统,孤独者的血压比非孤独者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高出3倍。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美国加州大学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常感到孤独的人群,寿命平均减少了6年。

另一方面,孤独不仅会让个人生活陷入低谷,还可能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甚至引起极端行为,危及他人生命。

英国孤独委员会2017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孤独对生产力和医疗等都产生了影响。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班克韦斯特科廷经济中心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与孤独感相关的不良健康后果,例如饮酒量和吸烟率增加、缺少运动、工作时间缩短、频繁就诊、缺乏人际交往等,可能使澳大利亚每年损失约27亿澳元。2013年,日本法务省公布了一份关于“无差别杀人事件”罪犯的研究报告,52人中有27人在事情发生的前后试图自杀,在他们无差别杀人的动机中,“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满”占比最高,超过40%,此外,还有28人称自己“没有朋友”。

缓解孤独,对症下药

侯玉波称:“孤独是可以摆脱的,关键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对于物理隔离造成的孤独感,应尝试转移注意力。建议培养一项兴趣爱好,阅读、绘画,甚至折纸、织毛衣等,在缓解孤独感方面都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还可以适当做些运动,有助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欣悦的化学物质,引发积极情绪,屏蔽孤独感。

对于社交压力、社交焦虑、社交逃避等导致的孤独感,应主动调整心态。侯玉波建议:“应从小事做起,主动迈出社交的步伐。”这就需要提升自信心,敢于把不完美的自己展现出来,客观看待他人的评价;主动学习交往技巧,保持真诚、热情的同时,也要照顾他人的感受;主动和他人增加面对面的社交和互动,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避免仅通过网络寻找伙伴。

不同年龄段的孤独感,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若儿童感到孤独,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多为孩子创造跟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并且避免过度介入,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应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若青少年孤独,家长应主动和孩子沟通,并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帮助孩子疏解课业和生活压力;刚步入职场的青年人,到了新的环境难免孤独,建议主动转变思维方式,压力过大时应学会倾诉,向同事、朋友、家人袒露心情,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对于中年人,要学会丰富家庭生活,可在周末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家庭活络起来,同时也要与邻居加强沟通、友爱互助;对于老年人,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减少生活环境的变动,避免陌生和疏离感,多与老朋友保持亲密联系,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此外,离家的孩子要经常与父母联系,争取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或视频。

除了个人层面要主动调整,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也要做出改变。曾有国外专家呼吁,将孤独感纳入一般的健康监测。对此,两位专家都不赞同,因为可能引起更多不必要的焦虑。“监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如加强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侯玉波举例说,可在疫情期间开通免费心理咨询热线,还可以为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建立专项资金,定期给各年龄段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区方面,可举办一些社团活动,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交流的渠道。汤永隆补充说:“还可以强化宣传传统节日,在社会上营造家庭团聚、亲朋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助打消孤独感。”▲

关键词: 伤心伤身伤社会 伤心伤身 孤独感在全球蔓延 全球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