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50岁是健康分水岭,很多中老年朋友也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稍微干点重活或熬夜加班就会感到疲劳,并且随着年龄增长,疲劳越来越难以缓解。有研究显示,全球22.5%~89.5%的老年人曾感觉身体疲劳,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疲劳。近期,《老年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对近3000名60岁以上参与者的新研究发现,身体易疲劳性是健康的关键指标,可以预测未来3年内的死亡风险。
易疲劳,死亡风险高两倍
上述研究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开展,研究人员对两代人平均追踪了2.7年,并进行了“匹兹堡疲劳量表”调查。该量表是经过验证的一种自我评价问卷,可用于评估60岁及以上人群身体和精神的易疲劳性,涵盖10项活动:①悠闲地走30分钟;②轻快或快步走1小时;③轻微的家庭活动(清洁、烹饪、除尘、整理、烘烤、铺床、洗碗、给植物浇水)1小时;④繁重的园艺或户外工作(割草、耙地、除草、种植、铲雪)1小时;⑤看2小时电视;⑥静坐1小时;⑦中等到高强度的力量训练(手持重物或大于5磅的器械、俯卧撑)30分钟;⑧参加社会活动(聚会、晚餐、打牌)1小时;⑨举办社交活动(不包括准备时间)1小时;⑩较高强度运动(慢跑、徒步旅行、骑自行车、游泳、挥拍类运动、跳舞)30分钟。参与者根据自身情况对每项活动打分,从不疲劳得0分,轻度疲劳得1分,一般疲劳得2分,中度疲劳得3分,重度疲劳得4分,极度疲劳得5分。得分相加,若≥25说明身体易疲劳。
上述研究对参与者追踪到2019年底,避开了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对死亡率的影响,并在排除抑郁症、先前存在或潜在的绝症、年龄和性别等各种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后发现,与得分低于25分的参与者相比,得分≥25分的参与者在完成量表后2.7年内死亡的可能性高出2.3倍。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项将身体易疲劳性作为早期死亡风险指标的研究。容易疲劳的人死亡风险高,反之也说明,不容易疲劳的人更长寿。
“该研究再次证实,疲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健康指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疲劳抑郁门诊专家刘占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疲劳早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有关疲劳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结果都表明疲劳与很多健康风险增加有关,包括死亡率上升、残疾风险升高及身体衰退风险增加。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乏力门诊专家任菁菁也认为,上述研究证明身体易疲劳性是老年人死亡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指标,通过评估疲劳程度,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死亡风险,具有启发意义。不过,上述研究针对的是白人长寿家庭,我们也应该对国人开展相关前瞻性研究,为大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过度疲劳往往是疾病前奏
“很多人认为疲劳不是病。”刘占东表示,在疲劳抑郁门诊中,多数患者起初都不把疲劳当回事儿,认为只要休息就会好转,直到疲劳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才来就诊。经常容易感到疲劳,可能预示着身体和认知功能下降,并可能合并结核病、甲状腺疾病、心肺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糖尿病、肿瘤、营养不良以及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临床中合并抑郁症的情况较为多见。如果患者疲劳持续十年以上,恢复起来可能会困难。
刘占东介绍,疲劳可分为脑疲劳和身体疲劳,其中脑疲劳患者占比较大。身体疲劳,即没有任何原因的全身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新发头痛、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体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等。脑疲劳的人除了躯体表现,还有明显的脑疲劳症状,如一用脑就头疼、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通常与压力、长时间用脑过度、睡眠不佳等情况相关。
英国心理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若疲劳状态未能及时消除,就会转为过度疲劳,而过度疲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也是猝死的隐患。”任菁菁表示,疲劳是多种疾病的常见躯体症状,也是各类疾病的未分化阶段,病因繁多,涉及人体各个系统。长期过度疲劳且无法缓解,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缓、免疫力降低,使人体多个器官面临疾病的威胁。因此,研究过度疲劳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十分重要,研究结果或可指导临床医生对疲劳患者进行适当干预。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将疲劳程度纳入临床身体状态或死亡风险评估参考因素。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疲劳程度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未来临床会考虑将疲劳程度列为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那么,该如何自测疲劳程度呢?任菁菁表示,过度疲劳的人常表现为:变得懒散乏力,懒得动、懒得睡、懒得吃;暴躁易怒;无法集中精力。大家除了通过匹兹堡疲劳量表等较客观地评估疲劳程度外,还可以通过对比日常活动后的表现进行粗略判断。例如,正常情况下,悠闲散步1小时后稍感疲劳,休息后即可恢复;而现在散步半小时就开始累,属于轻度疲劳,若同时伴有心悸、腿痛等症状,且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则疲劳程度较重。
刘占东提醒,还可以根据疲劳持续的时间来判断,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群,不明原因的疲劳感持续4周以上不能缓解,特别是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就应该及时就医。
好习惯有助抗疲劳
疲劳与年龄、身体和认知功能、身体活动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是老年人群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也是功能丧失、残疾、未来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两位专家提醒,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尽量让我们远离疲劳、守护健康:
及时治疗原发病。首先,要了解疲劳是否有明确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不佳,或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脱水、精神疾病,此外,服用利尿剂、抗抑郁药、某些抗感冒类药物等也可导致疲劳。针对有明确诱因的疲劳,治疗原发病或遵医嘱停用相关药物即可。
调整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引起疲劳,因此对于一些无法明确病因的疲劳,改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适当多吃新鲜蔬果、鱼、鸡、全谷类食物和豆类,戒烟限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维持体重,还可以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焦虑抑郁症状、让大脑休息,有效防止和缓解疲劳。
改善心情。焦虑、抑郁的人容易合并疲劳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以缓解疲劳。
科学康复。发生重大疾病后,如果康复不科学,也容易留下后遗症,使得身体容易疲劳。建议患者到正规康复机构咨询、治疗,国家、医学院校、各大医院也应重视康复学科建设,媒体应加大科普力度,让老百姓正确认识康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