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医针灸褒贬不一,支持的人认为是传统医术发扬光大,持反对态度的人则认为没有“穴位”这种东西。近日,哈佛大学一个团队找出了刺激穴位治疗疾病背后原理。
当地时间10月13日,哈佛大学马秋富团队、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景向红教授等人合作在医学顶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 ”的研究论文。
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马秋富带领的团队发现,对小鼠身上的特定“穴位”进行微弱的电刺激,能促进小鼠的抗炎作用,有效降低患有脓毒血症小鼠的死亡率,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理。
研究人员在患有脓毒血症的小鼠身上,找到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并对其进行了电刺激,激活一组表达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论文指出,这类Prokr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特定的分布区域。比如在包裹腹部器官的组织中,研究人员就没有找到这类神经元。
这组神经元可以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反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为电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起到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表达Prokr2的感觉神经元受到不同强度的刺激,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
进一步研究发现,此类感觉神经元也存在于前肢的深层筋膜组织,此处为“手三里穴”,对其进行了双侧低强度刺激,发现针刺刺激此穴位也可通过此类神经元和迷走神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炎症反应。
杜克大学麻醉学科的Luis Ulloa教授写文评论此研究,电针灸(electroacupuncture)刺激特定部位,从而调节某些身体机能并治疗疾病,属于近年来被称为“生物电子医学”(bioelectronic medicine)的一类新兴医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