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是夏季养生的首要主题,尤其今年,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量多,空气中水分多,潮湿天气堪比南方地区。中医认为,环境中湿气较重容易引湿上身,典型表现是头晕、困倦、乏力、腹胀、口中黏腻等。如何祛湿?《黄帝内经》记载:“湿之中人,必源于虚,强壮者无虑也。”指出祛湿得先补虚。
湖北省中医院肾病一科主任医师金劲松说,湿邪分两种:一是内湿,二是外湿。内湿是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对于体质、脏腑功能偏弱的人群来说,尤其是脾虚的人,本身人体水液运转就有留滞、阻滞等内湿症状。加上环境中的外湿“助力”,内外交织,令身体的湿迁延难愈、雪上加霜。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夏季潮湿,环境中本就湿邪盛,即便正气内存,外湿也易入侵人体。举个形象的例子:人体好比一棵植物,湿气好比雨水,当雨水太多时,植物就容易涝死。所以,祛湿前是否得补虚,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如何判断哪些人祛湿前先补虚?金劲松表示,一是有湿邪且体质较弱的人,比如老年人和儿童;二是脾胃功能较差的人群,表现为经常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吃点东西就胀气;三是肾虚的人群,平时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症状,严重者有腰膝冷痛、浮肿等问题,男性出现遗精阳痿,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等。补虚的方法很简单,除就医辨证开具补虚的中药,还可通过艾灸关元穴(肚脐下三寸)、气海穴(肚脐下1.5寸),练易筋经导引功辅助补虚祛湿。艾灸的具体方法是:点燃艾条,距离两个穴位10厘米处悬灸3~5分钟。
补虚的同时,还要根据湿邪在人体内上中下三焦的具体位置,针对性祛湿。当湿邪在上焦(心、肺)时,人会出现恶寒、身热不扬、面色淡黄、头重如裹等症状,治疗以宣上为主,可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方法;当湿邪阻滞在中焦(脾、胃、肝、胆等)时,有周身沉重、恶心呕吐、大便溏滞、口干不欲饮等症状,可采用白术、苍术等苦温燥湿的药调理脾胃,健脾燥湿;当湿邪出现在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时,容易出现小便不畅、大便不通,可采用车前子、茯苓等排湿利尿的方法祛湿。
对于湿气较重的亚健康人群,每天早上可以喝杯生姜水,扶助中焦脾胃阳气;平时多吃二仁粥(薏仁和莲子)、赤豆薏米粥、荷叶粥、茯苓粥等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