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总是自诩为“大自然的主宰”“食物链的顶端”,但这次甘肃白银越野赛的时间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就是这么地不堪一击。
人类本质上是热带动物。而我们现在得以在寒冷当中生活,靠的是保暖的衣服和挡风的建筑。这些都是来自于科技发展的结果。
实际上,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我们体温的核心温度必须控制在一个非常小而精准的区间,高了低了都会影响人体运作。人类的正常体温是37℃。当体温降到35℃时,体感已经是非常寒冷,并且皮肤开始发青发紫。
当周围空气急速流动外加潮湿下时,维持体温将变得更加困难。这一效应被称为“风寒效应”(Wind Chill Factor)。美国人保罗·西普尔(Paul Siple)在1941年的南极进行了实验。
实验表明,在-29℃的无风条件下,穿着足够衣服的人可以说是完全安全的。但如果是-29℃外加10mph的轻风,则会产生与-44°C的静止空气温度相同的效果。此时暴露的肉体会在一分钟左右结冰。
将风速提高到每小时25英里,则相当于-66°C,暴露在外面的肉体在几秒钟内就会有严重的危险。
体温降低会导致身体机能受损。12°C是达到良好手动灵活性的临界空气温度,而8°C是达到触摸灵敏度的临界温度。
据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亲历者“流浪南方”在公众号发表的事发回忆,从CP2到CP3是最大的赛段,需要在8公里的距离里海拔爬升1000米,且当时风雨越来越大、体温越来越低。他“很快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实际上,当指尖和鼻尖已经开始失去感觉时,这不是失温的预兆,而是失温的第一阶段。接下去就已经会造成冻伤了。
当“流浪南方”决定折返的过程中,他的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这是身体对失温的“最终响应”。由于身体发现体温已经低到了一个程度,因此人体开始自发地进行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热量来维持身体运转。
当“发抖”都不能够让身体保持温度时,接下去身体就会减少向四肢供血,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身体核心器官的运作温度,并且减缓呼吸频率来降低运作效率。
当核心温度降低到28℃以下时,可能会发生心律不齐。20℃时,心脏就会完全停止跳动,导致死亡。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其实比一只蚂蚁还脆弱。无论何时,在进行户外运动的时候,都应当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提前做好查看天气预报、往年同期的极端天气发生情况等准备。与此同时,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度过难关,做好必要时求救的准备。
人定胜天只是一句口号。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其实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