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eta向美国和加拿大成年用户开放VR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游戏最初在2019年宣布命名为《Facebook Horizon》,但是自从Facebook 更名为 Meta后,游戏也正式更名为《Horizon Worlds》。
《Horizon Worlds》是以Meta旗下VR设备Quest 2和Oculus PC为基础游玩的社交虚拟现实平台,在元宇宙概念仍未炒得像如今一般火热时,这款游戏就已经在普及多人的虚拟交互世界的概念了,不得不佩服扎克伯格在这一方向的高瞻远望。
本次Meta也算是正式开放了更多玩家的游玩资格,正式将更多用户纳入了元宇宙的建造当中,《Horizon Worlds》目前仍主打社交属性的沉浸式社交,作为元宇宙概念的世界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如果能成功的话,《Horizon Worlds》也许能成为全球范围最具沉浸感的元宇宙游戏,那么如今《Horizon Worlds》距离元宇宙还相差多少呢?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
也许很多玩家都很好奇,对元宇宙有着独到理解的扎克伯格,又会做出一款怎么样的元宇宙游戏呢?
《Horizon Worlds》的最初愿景,是想打造一个适用于庞大用户数量的虚拟社交平台,以适应Facebook(现在的Meta)的用户需求。作为一个用户交流的虚拟平台,其实《Horizon Worlds》已经兼具了很多元宇宙的特性,例如说共享身份。
《Horizon Worlds》原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它还不是元宇宙的一部分,但它是该公司的第一个大项目,建立在许多相同想法的基础上——比如在互联的沉浸式体验中拥有一个共享的身份,在那里玩家可以和朋友共度时光。
这个独立且通用的用户形象正好契合了元宇宙中的“身份”特点,给予了玩家一个共同世界的存在感受。
另一方面,《Horizon Worlds》也升级了空间的容纳容量,从先前的 8 名玩家到现在一个空间最多可容纳 20 名玩家,人数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具体还是取决于场景的复杂程度(创建者可以减少玩家总数以添加更多几何体、动画、逻辑等)。
《Horizon Worlds》现在还升级了最新的 Oculus Avatar 系统,它取代了之前的专有虚拟化身系统,当加载到 Horizon Worlds 时,将自动出现你已经在头显中配置的头像,进一步地凸显了作为用户的身份特征。
游戏里的建筑工具也有了扩展和改进,创建者如今能够准确控制对象的纹理和材料属性等元素,甚至可以有选择地照亮场景的模式。灯光的动态效果仍有不足,因为它们不会根据实时投射阴影或者移动物体的改变做出实时反应,但它们的处理反应速度足够快,创作者可以轻松地用游戏的内置工具处理动态灯光。
这样详细且细致的建造系统让《Horizon Worlds》有了更为独特的世界构建能力,玩家可以通过这套建造系统构建一个更具真实感和沉浸的虚拟空间,为元宇宙世界的创造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创建工具包。这也对应了扎克伯格的先前提出的理论,所有厂商都在为整个元宇宙的构建创造着条件,而不是独立成所谓的元宇宙。
游戏所使用的VR技术还是相当先进的,Meta的VR设备保证了第二世界的视听呈现上的质量,也许沉浸感的体验会成为元宇宙空间的竞争要素之一。
但如今的《Horizon Worlds》只是个附带了游戏内容的社交平台,元宇宙的多元化和文明属性还仍未有所显现,整个游戏的构建都属于雏形阶段,功能的仍未完全,而且仍属于Meta的独立世界空间,没有真正的完成全球范围的联通。
游戏的内容在《Horizon Worlds》中只是建造系统的一部分,熟悉社交平台设计的Meta首先选择了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比起建造泛而全的元宇宙世界,他们更愿意把功能性的建造放在首位。可以说,《Horizon Worlds》就是社交元宇宙的真实雏形。
《Horizon Worlds》仍不及《罗布乐思》
也许有玩家会产生疑问,这款《Horizon Worlds》和《罗布乐思》相比,哪个更具市场竞争力呢?
若是讲未来,小雷可能无法给出个定论,但就如今条件来说,《Horizon Worlds》仍不具备和《罗布乐思》竞争的能力。
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容易想到,那便是因为VR设备的普及程度。《Horizon Worlds》有着不可避免的硬件成本,这就让游戏的普及成为了相当艰难的问题,而且如今VR技术仍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在拟真技术上的欠缺会让第二世界的可信度大幅下降,如今的世界和《头号玩家》的人手一部VR设备的高科技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另外,《罗布乐思》和《Horizon Worlds》有着本质上的定位差异,《罗布乐思》主要聚焦于游戏方面,它鼓励玩家在使用编辑游戏编辑供攻击创造游戏模式,同时也在打造一个多样化的游戏社区;而《Horizon Worlds》则不同,游戏只是社交模式下附加品,这个平台的最大价值在于让玩家体会到虚拟社交的魅力。
而前面也说到了,《Horizon Worlds》的本家Meta是做社交平台出身,游戏首先要聚焦的仍然是玩家之间的交互功能,关于游戏最早的演示也的确与用户相互相关,这一点是相当契合元宇宙的“朋友”特性的,像《Horizon Worlds》的Workroom就是这项属性的具象体现。
《Horizon Worlds》中的构建工具的核心是协作,游戏允许一次最多与四个朋友合作构建,玩家所看到和所做的一切都在用户之间同步,营造出一种非常强大的共同创造感。这甚至适用于脚本面板(允许用户为他们的创作添加逻辑),如果对脚本进行哪怕是很小的更改,旁边的朋友也会在他们的终端上看到更改。
但《Horizon Worlds》仍未建立起合理且严谨的经济系统,让游戏内的创作和交易都没能形成一套独立有效的体系,创作者们无法在创作之余得到游戏内部的激励,也没办法依靠创作收获认可,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玩家们创作热情。
不过,Meta近日为了弥补这一点不足,已经开始在平台上推行kickstart creator项目,花费了1000万美金去推行创作者的激励机制,虽然尚未公布具体的激励项目,但Meta也算是意识到了经济系统的不足。
总的来说,相比《罗布乐思》,《Horizon Worlds》很明显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毕竟Meta并不是游戏公司出身,在整个元宇宙世界构架上会有着自己的偏重。比起让玩家在第二世界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更希望玩家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的社交感觉,社交成为了这个元宇宙构建的首要原则。
与其问《Horizon Worlds》距离《罗布乐思》还有多远,还不如问《Horizon Worlds》距离完善还需要完成多少工作,目前的《Horizon Worlds》仍是一件未完成品,等待着Meta去一步步地去构建。
共同建设元宇宙的问题
虽然每一家公司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元宇宙世界,但是却没有公司去设想过,这样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的运营问题,之前小雷在文章中也有提及过,元宇宙要真正实现还是得去完成去中心化,那么谁来负责这个虚拟世界的运营呢?
若像扎克伯格设想的元宇宙构建共同体,让每家公司各自负责各自建造部分的运营,那么关于元宇宙世界的格局划分就是成为争端的中心,虽然说虚拟世界能够无限扩张,但用户并不是无限的,互相争夺用户资源将成为未来元宇宙的一大重要事项。
另一方面,整个世界的维护也需要各大公司去共同承担其成本,毕竟第二世界的构成如果由各大互联网公司完成,那服务器的维护也需要共同承担和互相监督,保证其安全性,那么这里的分配问题又是一大难题。
而就在近日,《我的世界》就遭遇到了黑客攻击事件,游戏正在面临Log4j代码执行错误的威胁;本周在JAVA界又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眼中漏洞被爆出。Apache Log4j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存在递归解析功能,未取得身份认证的用户也可以远程发送数据请求,攻击者仅需要一串代码,就可以轻松触发漏洞,远程控制目标服务器,并在目标上执行任意的代码。
这种漏洞针对的是基于Java开发的游戏,而恰巧《我的世界》就在名单当中,倘若未来出现了针对元宇宙世界的黑客攻击,各大厂商又应该怎么办呢?
元宇宙世界作为依托众多用户信任的第二世界,是必须保证其永久存在性的,因为只有用户信任并承认虚拟世界的地位,元宇宙世界才会有存在的意义,若是没办法保证这一点,元宇宙世界的存在意义将会被用户否定,虚拟终将归于虚幻。
所以说,如今大部分公司都在努力完成并构建起元宇宙的概念,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第二世界的雏形,很多后续事宜都没有真正的设想清楚。比起构架起能容纳全世界用户的虚拟世界,很多厂商更愿意跟随热度去炒作这一个概念,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是,建造容易,运营不易,元宇宙如今只算是一个雏形,仍需要各厂商努力去完善其概念。
虽然目前的《Horizon Worlds》仍算不上元宇宙,但是它对于社交互动的玩法和虚拟沉浸的尝试仍然功不可没,毕竟在第二世界中,沉浸感和社交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元素,《Horizon Worlds》的同步构作和光效模拟等功能都在进一步地给元宇宙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它的存在就如同扎克伯格所言,是为了共同建设元宇宙的方方面面而设计出的专属社交系统,简单的设想之下,隐藏着扎克伯格想要先手抢占元宇宙社交赛道的野心。
《Horizon Worlds》确实算不上元宇宙,但扎克伯格真的不想主导元宇宙的建设吗?那可就不一定了,起码在社交领域上,他是不会放弃元宇宙这样的庞大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