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正文

传统茶饮消费升级 中国茶何时强起来?

2022-04-20 11:41:58来源:前瞻网  

茶与咖啡、可可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人喝茶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八大名茶为首,地方特色茶为辅的丰富茶叶体系。

中国人的茶,既有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文人意趣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既有“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以茶解之”的医用功效,也有“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中式哲学。

然而, “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的说法曾在网上广为流传,直指中国光有名茶,却无名企。

时隔多年,中国茶叶行业到底怎么样了,还是“大而不强”吗?

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2008年,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中国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文中提到,中国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一家公司的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

这一说法在当时就被相关从业人员反驳,认为拿“茶厂比立顿”如同“菜园比饭店”,这是因为中国茶属于农产品,而立顿是工业化产物,茶厂只是源头,立顿生产的是成品。

10年后,人民日报再次发文《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给出的数据是2016年中国近7万家茶企的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同年立顿的销售总额为30亿美元。

这一比较虽有争议,但中国茶产业确实“大而不强”,在国际上没有影响力。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为316.5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2.1%;中国茶叶产量位居第一,为298.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7.6%。

但尴尬的是,年产量世界第一的中国茶,却走不出中国。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国内茶叶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全国茶叶消费量为230.19万吨,较2014年的150.25万吨增长近80万吨。

202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为34.88万吨,约占当年总产量的11.68%。即使以疫情前的数据2019年来看,也仅占13.11%。所以,“茶叶大国”其实是“茶叶内销大国”。

单独以企业来比较,现实也很残酷:立顿2019年的销售额就超198亿元,成立于1997年的老牌茶企八马茶业,2018-2020年的营收均未超过20亿元,同期营收仅为立顿的十分之一。

而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依旧没有一家茶企。2021年,澜沧古茶、八马茶业相继冲刺“茶叶第一股”,均铩羽而归。再往前,安溪铁观音、华祥苑、谢裕大、四川竹叶青茶业等多家知名茶企均闯关失败。

大茶国,小茶企

中国茶企到底比立顿差在哪儿?

一个公认的原因是“群龙无首”——缺少强势品牌引领。简单来说,你可以脱口而出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但你绞尽脑汁也叫不出一家茶企。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姜爱芹也表示,“如果能够把西湖龙井当成一个品牌,应该会很牛。显然,我们缺的不是茶叶品类品牌,而是商业品牌。”

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必不可少的就是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而茶叶则易受气候、日晒、雨水、采摘等多重因素影响味道,看起来与工业化天然违背。

国内的茶叶市场行业集中度低,仍带有“小农经济”特征,推崇小作坊式生产,结合特定地理、树种与炒制方式,以量少为稀,没有形成行业标准化。

这就导致了茶叶生意偏传统,茶农茶商“相爱相杀”,现代化企业插不进来,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铺不开。到了消费终端,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常常是内行忽悠外行、高价买名头,有网友跑到武夷山原产地花1000元买一盒金骏眉,结果却不是高端红茶应有的品质。

但是立顿却做到了,通过在世界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收购茶厂,承包茶叶种植园,设立英国拼配中心,保证无论何时何地,买到的立顿红茶味道都一模一样,价格便宜一半,牺牲了口感,换来了市场。

其次,阻碍传统茶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茶企对其定位不明,导致行业发展拖沓。在这一点上,

立顿很早就瞄准了年轻人,且价格透明,其经典的“黄牌红茶茶包”,包装为明亮的黄色,充满年轻活力,茶包的设计随取随用,代言人从周华健到彭于晏、金城武,抓住当红偶像,还在热播剧《杜拉拉升职记》中植入广告,与职场白领人挂钩,时尚、年轻、便携的产品形象非常清晰。

反观国内茶企,一些茶叶被包装成“高档礼品”,动辄几十万;或者特定山头或老茶树为噱头,少则300年,多则上千年,定价飙到百万,如云南古树生普;一些祭出养生大旗,茶叶被冠以包治百病的名头,如铁桑兰茶号称可治偏头痛、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十几种病。

这就导致传统茶从消费品向金融产品的变化,消费者不轻易买,或者有固定需要如送礼、保健,甚至当作金融理财产品的人在买茶,往往有一种被当“冤大头”的感觉。

新茶饮向左,纯茶饮向右

其实,中国茶产业并不是一潭死水,也有茶企尝试突破,2014年,小罐茶在营销大师杜国楹的操盘下横空出世,一斤茶叶6000块,《寻茶》广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八位制茶大师炒茶的身姿让人耳目一新,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茶还能这么卖?名气滚滚而来的同时,小罐茶三年卖出20亿元,成为中国茶叶品牌当之无愧的“顶流”。

直到2019年1月,网上一篇贴子给小罐茶算了一笔账,按20亿销售额来算,八位制茶大师,平均每位大师,整年不休,每天得炒制1400多斤新鲜茶叶,“小罐茶大师累不累?”至此,小罐茶被贴上“智商税”、“割韭菜”、“捞快钱”的标签。

小罐茶以互联网思维卖茶,短时间搅动给茶产业带来希望,可惜昙花一现,究其根本,还是传统茶企思维,其产品定位是高端礼品,人称“总裁茶”。消费者的评价是“日常喝性价比太低”或者“送礼够用,包装精美拿出去有面子。”

有趣的是,“撞了南墙”的小罐茶近年来主动放低身段,2020年推出彩罐系列,马卡龙配色,35罐装的彩罐产品,线上售价518元,每罐单价14.8元,主打年轻人的入门级精品茶。

另一面,曾经风光无限的立顿沦为“弃子”。2021年11月,联合利华打包旗下茶叶业务,以45亿美元价格卖给了欧洲私募机构CVC,其中就包括立顿,原因是立顿缺乏创新和品牌老化,其标志性的红茶不受欢迎了。

与此同时,被传统茶鄙视的袋泡茶正在兴起。相比立顿简单粗暴的碎叶袋泡茶,市面流行的袋泡茶向咖啡取经,以冻干、冷萃技术革新茶的形态,保证原叶、口感、风味、茶韵。

主打高端原叶茶包的CHALI茶里正在取代立顿,进驻洲际、万豪等7000多家高星级酒店、2000多家餐饮连锁店;2020年创立的新锐茶饮品牌茶小空,主打超滤技术的袋泡茶,半年内,获得了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过亿。

袋泡茶这条赛道愈发热闹,既有新茶饮品牌茶颜悦色、喜茶相继推出袋泡茶,也有咖啡品牌跨界,如永璞咖啡推出茶饮品牌喜鹊原野,上线浓缩原液茶,传统茶品牌也反应过来,大益、八马、正山堂等推出子品牌,吸引年轻人。

由此,隐约可窥探出,消费市场环境变了,抓住新消费人群,满足新消费需求,才能存活下来,乃至脱颖而出、傲视群雄。

而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传统茶饮消费升级,精准定位潜力人群,不断开辟出新消费场景,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多个赛道崛起,并催生出一批“国货”新品牌。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为4420亿元,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就达了1136亿元,到2026年规模有望达到3千亿。而撑起这个千亿市场的是传统茶企认为不懂茶的90后、00后。

《2020年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90后与00后消费者成为新式茶饮主流消费人群,占整体消费者数量近七成,其中近三成的90后与00后消费者购买新式茶饮的月均花费在400元以上。

面对加糖、加奶盖的新式茶饮,从制茶人、茶商到茶企,大部分的反应是颇为不屑,“传统茶健康、新式茶饮不健康”,但到了资本市场,传统茶企屡屡碰壁,新式茶饮品牌却屡创佳绩。

《2020消费领域投融资趋势报告》显示,在2020年整年,茶饮品牌融资超过18起,总融资金额高达17.43亿元;2021上半年,新茶饮品牌共发生融资事件15起,披露金额超50亿元,融资事件和披露金额均高于去年全年。

2021年6月,新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冲刺A股成功,成为“茶饮第一股”,依托线下门店和线上订单,2019年营业收入为25.02亿元,是同期澜沧古茶的6.57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喝传统茶了。在小红书上,输入关键词“茶”,检索到858万+篇笔记,年轻人在这里分享“最全的茶叶基础知识” “鸭屎香究竟是什么茶” “喝茶的快乐” “办公室一周养生茶”等。

当以奶茶为代表的新茶饮逐渐引发味道疲劳、产品同质化时,纯茶饮正以小众姿态突围,实现纯茶饮年轻化。

2018年创立的中国原创纯茶品牌“茶生活tea'stone”,精选108种全品类茶叶,产品单价在38元-168元之间,已获得资本认可,2021年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麦星投资和曾鸣联合投,4家门店均开在深圳CBD;

同样主打纯茶的“一茶一舍”在上海开出5家直营店,涵盖乌龙茶、普洱茶、绿茶,单价在28元-158元之间,2021年12月宣布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昕先资本(洽洽家族投资基金)和亲亲食品。

尾声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传统文化浸染之下,中国人天生就茶就有好感,年轻人也不例外。无论是新式茶饮、纯茶饮,还是袋泡茶,传统茶企终于发现,喝茶是不分年龄的,年轻人喝起茶来,比中年人猛多了。

关键词: 中国茶叶行业 中国茶叶 茶叶行业 传统茶饮消费升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