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正文

咋回事?网红百万医疗险大洗牌将至?

2021-04-30 09:07:01来源:新华财经  

短期健康险产品正在经历重大调整。5月1日起,一大批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新款产品也将陆续面世。短期健康险市场的这一变动,直接原因是监管部门出手规范市场乱象。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产品停售,保险公司能否妥善处理?停售折射出了哪些问题?未来健康险市场如何更健康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大批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

短期健康险,这一名词听起来稍显陌生。但若提起“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网红”产品,想必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

短期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的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除“百万医疗险”之外,短期健康险还包括一年期重疾险、特药险等产品。

近期大量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源自对短期健康险违规续保的严厉监管。

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严禁保险公司通过异化产品设计,“短险长做”误导消费者。明确短期健康保险不得保证续保,不得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此外,银保监会表示,通知印发前保险公司已经审批或备案的短期健康保险产品,不符合通知要求的,应于2021年5月1日前停止销售。

目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发布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公告。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已有400多款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健康险产品停售。在停售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之时,监管部门再次强调续保表述有关事项。

记者从业内获悉,4月22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关于短期健康险续保表述备案事项的通知》,对续保条款的具体表述做出明确规定。比如,条款中不得包含“续保时我们将以您首次投保时的身体状况和健康告知进行核保”或“续保时我们不再对您的身体状况进行审核”等类似表述。同时,要求各公司及时对已备案产品条款进行调整,并制定方案在已售保单保险期间届满后以表述规范的产品予以替换,对于主动停售的产品严禁假借监管规定为由对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认为,监管部门出台的规定是非常科学的。目前,开展短期健康险业务的,除了人身险公司,还有财产保险公司,而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只能开展短期的健康险业务。如果短期健康险可以自动续保和承诺续保,其实相当于做成了长期的健康险,这和保险法是相冲突的。从监管角度看,出台规定旨在让保险公司合法经营,维护市场的合法秩序。

停售引发的风波

如此大规模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保险公司能否从容应对并保护好消费者利益?记者询问的数家保险公司均表示影响不大,正在平稳过渡。不过,也有一些“百万医疗险”产品在销售时打着“保证续保”“续保至99岁”等旗号,所以很多保险销售人员和客户难以接受产品下架停售。

近期,一段保险销售代理人向所在保险公司“讨说法”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起因是该保险公司此前热销的一款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视频中,一位代理人表示,此前公司内部培训时宣传的是该产品承诺续保,故保险代理人按照公司的培训话术向客户推销。而现在公司突然停售该产品并要求客户转保其他产品,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损害了客户权益,客户也在找代理人讨说法。

在宁威看来,短期健康险产品设计上本身就存在期限短的问题。既然期限短,就会出现无法续保等问题,所以消费者在购买这一产品之前,就应该知道产品的缺点和优点在哪里,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短期健康险产品的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可能续保困难。那么,普通消费者如何获取这些信息?这要靠保险营销人员说明,或者是通过保险行业的宣传等,让消费者了解具体情况。如果存在销售误导,故意隐藏这些缺点,曝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短期健康险能否续保,是消费者很关注的,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矛盾。”保险法专家沙银华表示,目前保险条款里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是“承诺续保”,二是“保证续保”,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保证续保”是不管发生什么都可以续保。而一些保险公司的产品条款提到的是“承诺续保”,意思是只承诺保险合同满期后的健康体可以续保,带病体则不续。但是消费者往往看不懂这些,以为都是保险公司做出的续保承诺,续保时不论身体状况如何,保险公司都能续保。其实是保险公司在玩文字游戏。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这一风波的出现,责任在保险公司自身,更多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

从监管方面来看,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出手规范短期健康险业务是正确的。不过,如何做好过渡衔接,让消费者接受,非常重要。比如,监管规定可以更人性化一点,通过“新老划断”减少矛盾。利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规则,对于已经购买老产品的客户,让保险公司继续履行此前承诺,客户可以继续享受续保。对于监管规定生效后新投保的客户,则依循新产品的条款或按监管规定修改后的产品条款。这有利于保护保险公司已有的客户和保险行业声誉。

某寿险公司精算师告诉记者,“百万医疗险”等短期医疗险产品很有市场,老百姓还是欢迎的,不能因噎废食。监管部门要奖罚分明,保护好的创新,而对于群体性销售误导行为,应加大惩罚力度。此外,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具体经营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对保险公司内部分层级追责,出现问题以后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看是哪一层出了问题。

成长中的烦恼

近年来,消费者寻求健康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保险公司也积极进军健康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达8173亿元,同比增长15.67%,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人身险种,远高于同期寿险5.4%的增速。

“从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角度来看,与长期健康险相比,短期健康险风险更低、更可控,盈利空间更大,”沙银华认为,被保险人投保时是健康体,一年之内出险的概率很低,但是保费则是按照普通大众的风险率预测精算而成,加上第二年只要非健康体就可排除在外,被保群体始终是健康体为主,出险的概率大大低于长期险的预测风险率。如此,短期健康险盈利空间相对长期险较为宽裕。因此,保险公司都愿意开展这项业务,短期健康险市场产品繁多,也相对混乱。

上述寿险公司精算师对记者表示,“百万医疗险”“惠民保”这类“网红”产品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保险行业,也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类产品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近这几年火起来,现在是在发展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免赔额的了解、对于理赔范围的界定等。同时,更多消费者了解到保险的功能、效用和保障范围,也了解到不是通过一张商业保单就能解决所有的医疗费用问题。

行业快速发展暴露出的问题,如上文提到的停售引发的风波,反映出保险行业仍存在销售误导顽疾,也说明一些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

宁威认为,下一步保险行业应该自查有无销售误导情况,并积极干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保险销售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都是可以追溯的,通过当时的录音和截屏等证据,可以有效规范销售环节。此外,当前保险销售人员的培训、职业认同感、职业认证仍不到位,缺乏一套合理的机制来衡量其从业能力,建议提高保险销售等岗位人员的从业门槛和违规成本。

“相信经过市场规范以后,未来短期医疗险会有更好的发展。”上述精算师表示,从客户的角度看,一方面,这类短期医疗险产品在现阶段很有市场,保险公司会有动力来开发和设计,消费者不用担心以后没有合适的产品可买。另一方面,客户对短期医疗险也有充分了解,对短期医疗险也要有合理预期,要合理配置保险产品。就这一点,保险公司和代理人都要跟消费者讲清楚。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引导保险回归保障功能,鼓励发展长期保障型健康险产品。也有专家建议保险公司多多发力长期保障型产品。

沙银华表示,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从出生到老年有一个抛物线的健康线性指标,越接近老年,出现疾病的风险越大。因此,面对这种特性,保险公司为客户配置长期险。客户在年轻健康的疾病低谷期缴费,为年迈时的疾病高峰筹备,利用大数法则和风险预测规律设计保险产品。因此,健康险和重疾险往往作为长期寿险的附加险出现,很少有单独售卖短期健康险的情况。

沙银华建议寿险公司以提供长期保障型产品为主,由于目前财险公司根据保险法规定,只能经营短期健康险,建议此次修改保险法时突破这个规定,让财险公司可以提供短期或中期的医疗险和重疾险产品,如中期产品可以设定在五年左右等。

关键词: 短期健康险 停售

相关阅读